第64部分(第1/4 頁)
澈罌搪驕�薪��155師師長李漢魂撰寫的吳滄桑事略。這是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於1936年附葬於墓園的。這17位少將的姓名是:吳滄桑、張國維、王鴻德、張中邦、梁士浩、孫螽振、湯增林、葉稼書、古尚英、葉簡修、符素真、黃循尚、葉繼梅、林季謙、丘達、李子韶、陳曉天。吳滄桑是廣東大埔人,黃埔軍校第4期學生,曾任軍校戰術教官,獨立師參謀長,1936年6月在韶關戰鬥中被俘,後死於黃花崗。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
念碑之一(2002年攝影)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東征陣亡烈士墓園的保護和修繕。1954年廣州市政府撥款進行維修,改變了墓園殘舊的狀況;1975年修復了墓道;1984年維修墓園紀念坊、記功坊、紀念碑,又重修了“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東征陣亡將士題名碑”,在記功坊內新增建墓碑記,並把入伍生墓集中遷到主墓園後面,構成入伍生墓群;1985年6月,復原入伍生墓碑61座;1986年,修復了曾被破壞的墓道;1988年,按原貌修復了“十七少將墓”;1989年,廣州市政府又撥款對墓園進行復原修繕,將穿過墓道的公路改道在墓園東側經過,並築起了墓園圍牆以保護墓園。墳前墓碑石刻,銘記著每位烈士的英名和生卒年月,那短暫的歲月,閃光的年華,令今日來訪者肅然起敬。1991年,又新建“東征史蹟陳列室”,以文物、歷史照片、模型等形式,詳細展示出黃埔軍校師生兩次東征和平定楊、劉叛亂的光輝歷史。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3)
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初建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為革命共同奮鬥的時期,兩黨精英同集軍校,為統一和鞏固廣東政權誓同生死,衝鋒陷陣,並同眠在這裡。東征烈士墓園,可說是難得的國共兩黨英靈共葬的墓冢。
21世紀初,有一群中學生參觀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後有感而發,寫下“雛鷹之情”:我們遠遠地瞻仰著——雄偉的大理石基座和碑身,將戰旗和軍帽鑄成了永恆。來到這裡,尤感地火熊熊,燃燒著新一代青年的愛國之情。歷史車輪駛越黃埔,昔日風雲捲過軍校,但對我們來說,生活依然繼續,而且揹負著歷史的責任——傳承愛國主義。
建立在全島制高點上的北伐紀念碑
北伐紀念碑,是黃埔軍校師生為緬懷在北伐戰爭中犧牲的軍校將士而修建,坐落在黃埔長洲島平崗侖頭山頂上,這裡是全島的制高點。花崗石紀念碑高達10米,呈方錐臺形,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念碑”。碑的主體東、西兩面分別刻有“捐軀救國”、“為民犧牲”等字樣,碑座四周刻有立碑記事及北伐中陣亡的曹淵等351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
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將校紀念碑之二(2002年攝影)北伐是軍校總理孫中山的遺願。1926年,東征戰役勝利結束後,隨後開始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伐戰爭。6月5日,國民黨中央臨時會議透過了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案,廣州國民政府任命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副校長李濟深為總參謀長,教育長鄧演達為總政治部主任。7月4日,國民黨中央臨時全體會議透過並發表《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向全國軍民宣佈出師北伐,打倒軍閥,統一全國。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市東校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北伐戰爭正式開始。黃埔軍校師生為完成孫中山北伐中原、統一全國的遺願,積極參加北伐戰爭。軍校許多負責人出任國民革命軍的重要職務,第1至第3期畢業的軍校學生大多數擔任北伐各軍將領和戰鬥骨幹,軍校第4期政治大隊、第5期入伍生炮兵團、工兵營、迫擊炮連、無線電信隊、交通工程隊、憲兵營等都隨軍出征。北伐軍三路均先後告捷,飲馬長江。他們英勇戰鬥,出師不到10個月,便從廣州打到武漢、南京、上海,掃蕩中原,席捲大半個中國,殲滅了不可一世的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幾十萬大軍,寫下了光輝的篇章。黃埔軍校師生在北伐戰爭中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國捐軀,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北伐戰爭的勝利。
為緬懷軍校烈士功績,告慰軍校先烈英魂,黃埔軍校決定在烈士母校附近修建北伐紀念碑。紀念碑於1928年2月開始修建,1929年建成,由代校長何遂主持建成。何遂撰寫碑文:“平崗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淙淙;屹豐碑以萬世兮,將以重紀於無窮”。碑座的東、西、北3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1營營長曹淵等351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