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為“柯拜船塢”,是中國現今存世的惟一一個近代石船塢。
“柯拜船塢”在當時是中國沿海著名的船舶修造地。據記載,柯拜在此地幾年時間就賺去了20萬大洋。柯拜死後,由其兒子繼承,繼續營業。
1924年6月,“柯拜船塢”近旁多了一家鄰居,這就是黃埔軍校。軍校師生們在課餘飯後來到船塢一側散步、閒談,參觀船塢中修造船隻的過程,他們的理想也在這個船塢旁揚帆起航。許多師生在日後的回憶文章中曾把“柯拜船塢”寫入史書中,思戀往日在船塢旁的青春歲月。
“柯拜船塢”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初,還接船修造。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政府對船塢進行了妥善的保護和維修。“文化大革命”時期,一批又一批紅衛兵曾打著“砸爛封、資、修”的旗號,要毀壞船塢,在此挖什麼備戰防空洞,受到時任廣州市市長陳鬱的堅決制止,所在單位的黃埔造船廠廣大幹部、職工利用添土的方法,巧妙地將船塢保護了下來。直到1976年“文革”結束後,職工們才將船塢中的泥土挖出,恢復“柯拜船塢”的本來面目,並在船塢一旁樹碑立傳,以示世人。
第十六章 尋蹤黃埔島(15)
由於黃埔島在新中國成立後作為重要軍事基地,“柯拜船塢”也就鮮為人知。1986年底,黃埔島逐漸開始對遊客開放,到黃埔島參觀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的遊客,便可以到紀念館近旁的中國近代工業的先驅“柯拜船塢”參觀遊覽。那一潭清水,映照著黃埔島的景物,讓人陶醉在歷史的長河中。
咽喉要道上的長洲炮臺遺址
位於廣州市東端珠江主航道南岸的黃埔長洲島,處在由海上水路進入廣州的咽喉要道,鎖江上交通線,一直是防衛廣州海路的要衝。因此,自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時期開始,清政府在這裡修築了多個炮臺。清政府設廣東海關黃埔分關時,林則徐即在這裡修築長洲炮臺。這些江防炮臺遺址群,主要排列在島上的東部,位於軍校舊址左側後,與南岸沙路炮臺、北端魚珠炮臺、蟹山炮臺彼此成犄角之勢,構成長洲要塞。長洲炮臺與沙路炮臺之間還建有木橋相通,以便互相支援,加之珠江航道在此築有兩道鐵柵水閘,可阻敵艦船侵入,炮臺曾在虎門銷煙、三元里抗英鬥爭中顯示了巨大威力。
1883年(清光緒九年),晚清政府在島上又新建了白鶴崗炮臺、白兔崗炮臺、新西崗炮臺、蝴蝶崗炮臺、大坡地炮臺等5所。炮位計有15座,
配置洋炮15尊。最大的一尊炮,口徑為24厘米,安置於新西崗炮臺。
1884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又積極倡議建設整個長洲炮臺工程,使島上的
黃埔島上長洲炮臺遺址的大炮(2002年攝影)
各個炮臺構成完整的防禦體系,成為長洲要塞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炮臺分別建在長洲島東南方向的7個山岡上,全長近2公里,成扇面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各炮位之間距離不等,所配置大炮的數量和炮位的大小也因為地勢而不同。各炮位陣地均有輔助設施,如兵勇宿舍、彈藥庫等。巷道及房間通風良好,其建築是磚石結構,水泥抹面,均有拱頂、厚壁。清末民初,在島上成立長洲要塞司令部,管轄炮臺各炮位。白鶴崗炮臺在長洲各炮臺中規模最大,是長洲炮臺司令的指揮台。
晚清時期的長洲炮臺,常駐兵1000餘人,分為勇營和綠營。駐守炮臺的軍隊很特別,採取世襲制,一家人祖祖輩輩都是炮臺守軍。老祖父兩眼昏花,依然認為炮臺上少了自己不行,堅持當瞄準手,兒子和孫子只好去搬炮彈。好在打炮的事多少年碰不到一回,平時一家老小在島上種菜,以賣菜為生。炮臺裝備的大炮在當時還是比較先進的,多由德國克虜伯廠製造,使用的炮彈重120公斤,1米多長,所以炮身也頗長。無戰事時,各炮每年春季要試炮3響,以檢驗炮臺的戰備功能,引得附近的居民圍觀欣賞。試打的炮彈在珠江水中爆炸,被炸死的魚漂浮於江面,群眾爭相捕撈。為此,每年的試炮,被視為黃埔長洲島的一大盛事。民國初年,這裡又成立了長洲要塞司令部。
1963年12月6日晚,周恩來參觀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在本島創辦時,長洲炮臺仍發揮著防禦的重大功能。軍校每逢重大活動,炮臺即鳴炮以壯軍威。隨著軍校的發展,大坡地炮臺和沙路炮臺曾經作為軍校的營房、教室和訓練場。大坡地炮臺還作為軍校禁閉室,關押過謀殺廖仲愷的嫌疑犯。1938年秋,日軍佔領黃埔長洲島後,將島上各炮臺拆除,多數炮管被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