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死了,餘下的群盜無首,均是惶恐不已,紛紛逃竄而去,或投靠河間的竇建德,或投靠信都的楊公卿。餘下的也紛紛開城投降。一時間,楊善會之名武安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楊善會稍作休整,領兵連克永年、肥鄉諸縣,武安縣(武安郡郡治)也有人送來降書。不過,在武安郡紛紛請降之時,卻有一處,據城而守。正是歷史悠久的邯鄲城。這座歷史上頗具盛名的城市,此時為武安郡守所據。
不過令人搞笑的是,那武安郡守聽說楊善會領兵來了,居然連夜收拾了金銀細軟,帶了嬌妻美妾,意圖逃跑,不料被人發現。那武安郡守,平素沒啥本事,全靠溜鬚拍馬,武安郡諸縣他是一丟再丟,只會逃跑,人稱“逃跑郡守”。如今被人發現,還想抵抗,不料被人一刀砍死,丟了性命。隨即有人開城投降。
不到半月,楊善會便將武安平定。
楊浩看著楊善會快馬送來的信函,心中頗為高興。要知武安郡,西接太原郡、上黨郡,可是說是通往秦晉之地的要地;向南,可下魏郡,進而直逼擁有黎陽倉的汲郡,從而可以直接攻擊瓦崗舊地;實在是有著極高的戰略地位,是兵家必勝之地,武安,即以武取安。
楊浩還帶著人前去視察了一番。武安郡的情況非常糟糕,正是因為起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戰亂頻仍,人口大為減少。楊浩隨即對武安郡實行了清河郡的一套制度,對其許諾一定的好處,與當地的世家聯合起來,改善百姓的情況。如今已經是春耕時節,要抓緊時間耕種哪。
當楊浩轉完武安郡,近半個月又是過去了。
而河南傳來的訊息,是瓦崗的再度大捷。
原來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見瓦崗奪了李密,以虎賁郎將劉長恭、光祿少卿房崱為帥,率領兩萬五千人馬征討瓦崗,同時以河南討捕大使裴仁基率本部人馬從汜水(今河南滎陽西北)出發,想要東西兩面共同夾擊瓦崗,可是劉長恭此人,貪功冒進,不等裴仁基來到,便喝令士兵不吃早飯,度過洛水,在石子河西擺開一字長蛇,南北相接十餘里,陣勢倒是頗為驚人,不料那李密早就獲知洛陽軍得作戰計劃,先是派了伏兵在橫嶺阻擊裴仁基,隨後排出幾隊人馬,在石子河排開,並故意示弱。
劉長恭果然上當,當即催動隋軍作戰。瓦崗卻是派了翟讓領兵交戰,等兩軍膠著之際,卻是帶領主力,衝擊劉長恭的側翼。洛陽軍馬激戰半響,早就又飢又渴,加上這支軍隊,大部分是洛陽的達官貴人子弟,當初以為瓦崗不過烏合之眾,很容易擊潰,所以在洛陽招募軍隊之際,紛紛參軍,或想鍍鍍金,為日後升官做準備;或是想日後在旁人面前誇噓的。所以這些官軍沒有什麼戰鬥力。
一時間,紛紛敗退潰逃。劉長恭制止不住,眼看大勢已去,只得換了衣裳,塗黑了臉,奔跑東都洛陽。
而裴仁基得到訊息,知道不敵,只得退兵困守。
一場大勝,翟讓自知才能有限,於是推李密為魏公,那李密推辭幾次,也就接受了。隨即置百官,封翟讓為上柱國,司徒,封東郡公,地位僅次於魏公。其餘諸人,各有封賞。其中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徐世為右武候大將軍,各自統領本部人馬。房彥藻被任命為元帥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德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祖君彥為記室,柴孝和為護軍長史,其餘的人封爵拜官各有等次。
李密稱魏公後,改元永年,並招攬各地反隋武裝,一時間,如河北竇建德、山東徐元朗、王薄等人均奉李密為盟主,一時間,瓦崗李密風頭之盛,無人可及。
楊浩看完書信,心中暗暗嘆息,也不知道自己的這顆棋子,能有作用麼?
而此時的江都。
還是一片歌舞昇平。楊廣已經將往昔的雄心壯志深深的埋藏,或許,是幾度徵遼,耗盡了他的勇氣?
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
江都離宮,鶯飛草長、鮮花盛開。此時的楊廣心中,是否還在感慨著呢?他沉醉在江都離宮的煙花中,美人如玉,巧目盼兮!運河邊,楊柳新生,嫩嫩的枝葉輕輕垂下,宛如楊廣的無力垂下的手臂。
天空,是那麼的晴朗,純淨的宛如他身邊的那個女子。可是他的心中,卻是十分的糟糕。
“陛下,如今瓦崗反賊圍攻洛陽,東都危在旦夕!”一個聲音響起,赫然是太常丞元善達。他奉了越王楊侗的命令從洛陽前往江都。而此時兩個城市之間,廣大的路途已經淪如叛軍之手。
元善達的聲淚俱下的將事情說完,同時懇請皇上速還東都,以震宵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