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情感豐富,喜歡吹薩克斯管,不僅在地面吹,還把薩克斯管帶到藍天上,就在天上吹!
天氣好時吹,天氣不好時,也吹——有多少次,飛越“駝峰”後,逃過生死之劫難,馬上就把舵杆交給副駕駛,拿起薩克斯管就吹,把坐在右座給他當副駕駛的美國人都看傻了!
暴虐退消,“風平浪靜”的喜馬拉雅、橫斷大山盡顯她百媚千姿的嬌容,湛藍的天空中,一架螺旋槳飛機穿行在聖潔的冰山、雪川之間,一曲悠揚的薩克斯管樂曲從機艙中飄來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開始潰逃臺灣,年中,共產黨派員到香港暗中做“兩航”員工工作,希望他們能留下來,有人找到潘國定:“別去臺灣了,那兒地域狹小,不適合航空公司發展”
回答就一個字:“行!”
放棄了在香港的汽車和別墅、放棄留在香港的豐厚收入和優越待遇,也顧不得還在美國的嬌妻和孩子,開著飛機就回來了。
震驚中外的“兩航”大起義,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總共從香港飛回來十二架飛機,作為領隊長機,潘國定駕駛著國內載客量最大、效能最好、也是最豪華的惟一一架四個發動機的“空中行宮”飛在最前面,時任中國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陳卓林、負責策劃本次起義的中共地下黨呂明都坐在這架飛機上。
第十章 駝峰,駝峰!(6)
起義後,幹勁更大,中國民航的起始初期的很多飛行“大事”,都和他有關。
中國民航首次航班飛行,就是由他完成——1950年,中國民航在8月1日那天開航,擔當首個航班的機長就是潘國定。
按時間順序,再說不亞於和飛越“駝峰”一樣驚險的。
1951年2月21日,境外一架PBY水陸兩用走私飛機因故障迫降到黃埔海面,上面發令,要把它飛回來。3月10日,潘國定帶著副駕駛去了,檢查飛機後倒吸一口冷氣:PBY效能極差,在水面上起飛極其危險,新中國的航空,什麼都沒有,這也是寶貝啊,一定得把它飛起來,飛回去。
當時在現場看到PBY起飛的謝國樑老人說,看著飛機在海面上歪歪扭扭的樣子,在場者都捏了一把汗,海水湧動,把坐在機艙裡的潘國定和副駕駛渾身都打溼了,經過一番掙扎,PBY終於飛上了藍天,降落在天河機場。
同年8月,解放軍進藏,途中斷炊,軍委命令民航局(一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民航一直隸屬軍隊)火速空投,潘國定駕機趕到,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度空投,後經地面報告:空投準確率百分之百(同期有一架參與空投飛機撞山失事)。
1953年5月29日,試飛拉薩航線,途中,右發動機一陣巨大轟鳴聲後,螺旋槳轉速和進氣壓力同時減小,時值高海拔山區(相當於“駝峰”),高度爬不上去又不敢下降,正在大家驚慌失措之時,潘國定說:汽化器結冰,開啟加溫。副駕駛照辦,二十秒鐘之後,飛機恢復正常。
同年10月16日,潘國定駕駛C…47在西北執行任務,也是飛行途中,左發動機潤滑油溫度突然升高至95度,按飛行手冊規定,潤滑油溫度達到100度就必須停車關機,而飛機此時卻是在空中。隨機工程師閔君認為是冷卻器自動調節器損壞,必須用人工調節,隨即開啟人工調節。“人工調節”後,溫度不僅沒有降低,反而繼續上升,達到98度,眼看一個發動機就要停車,要麼回蘭州、要麼“單發”飛,必須立即抉擇,否則就是機毀人亡!
回蘭州,航程一個小時,單發飛,飛行高度5000米,周圍都是和其高度同等的大山,怎麼做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看看儀表,發動機汽缸溫度並不是很高,潤滑油溫度高,但壓力並未降低,潘國定再跑到後艙觀察,沒發現漏油產生的黑煙,再看機外溫度,零下19度,於是做出判斷,潤滑油是由於過冷而凝結,現在不是要降溫,而是加溫!
危急關頭,隨機工程師漲紅了臉反駁:潤滑油冷卻器可能已經發生故障,開啟後要考慮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相信自己判斷是正確的潘國定笑著關閉冷卻器,據閔君老人後來回憶,關閉“冷卻器”那一刻,他心都快“蹦出來”了。
“冷卻器”關閉一分鐘之後,一切恢復正常。
1954年春,民航對C…47進行改裝,換裝蘇制阿莎62型伊爾發動機,試飛在天津張貴莊進行。潘國定和邊任耕擔任正副駕駛。當C…47爬升到5000米左右時,右側螺旋槳轉速突然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