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汀江再上飛機,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如果不是看我表情透著真誠,我估計老人肯定會認為我是在無理取鬧,保不準會使勁抽我一個耳光!
老人們依次地耐心給我講解。
華人傑:汀江也是在阿薩姆邦,從航圖上看,這裡也是距離中國最近的一個點。
邦德第一次考察新航線,從緬甸出去後,去的是薩地亞,那時汀江還沒有機場,這個機場是戰爭爆發後修建的。“中航”和印中聯隊都把這裡設為駝峰航線的起點和終點,所有的軍需物資也是從這裡裝機啟運。把物資從加爾各答運到這裡,是因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增加運輸機有效載荷,如果C…47從加爾各答起飛,就要多裝燃油,這樣,無形中就得減少單機運量,那可不是千八百斤的事兒,加在一起,就是個驚人的數字了。
陸元斌:那時,為最大限度減輕昆明巫家壩機場補給負擔,真是把一切辦法都想盡了。從汀江起飛時,大家一般都把回程的油帶夠。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要加滿箱的話,大概是804加侖,同時還要帶20加侖潤滑油,如果是在昆明起飛,就不同了,只加半箱,500…550加侖。但這是冒險——前提是,飛行過程中不能出任何意外,比如長時間偏航、迷航,真要是遇到惡劣氣候飛七八個小時,就是死路一條。“中航”
還不錯,500…550,比一半還多那麼一點,還講科學。
任錫純是“中航”公司副駕駛,在駝峰航線上飛越過二百多次,老人說,從昆明返汀江,回程只帶單程燃油、連一點餘額都不備,那純粹是用生命做賭注。嚴格來講,是不能這麼做的,公司好像也明文規定過,可大家還是心照不宣地照舊。那時的人啊,單純,沒多的想法,就是一心抗戰,把日本人早一天趕出去,能怎麼做就怎麼做。高標汽油,每一滴都是飄洋越海從一萬多公里之外運來的,節約一點是一點,在昆明這邊少用一點,空軍那邊就能多出動一次,前線抗戰勝利就多一分希望,誰都明白這個道理。老人說,“中航”還講點“科學”,沒蠻幹,起碼沒有因為這件事情摔飛機。美軍那邊做得絕,有一段時間,印中聯隊的飛機,從昆明返回去的時候,油箱裡面有多餘的存油都要抽出來,只給留一點,僅夠回程用。“駝峰”上氣候瞬間千變萬化,來時也許還好好的,回去就完了。初來乍到的美國人也不懂,有一陣子摔飛機和這個有很大關係。
邦德第一次帶領吳士、夏普駕駛DC…2在阿薩姆薩地亞機場降落,是“中航”
飛機第一次出現在印度,一直想把薩地亞機場當作“新航線”起始點的他肯定沒有想到,駝峰航線開闢後,“中航”利用率最高的,竟然不是最早勘察的薩地亞,而是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汀江。
和薩地亞機場位置、距離相比,中國航空公司和印中聯隊把汀江作為“駝峰”起點。這座處於迪布魯加爾和薩地亞之間的小航站在航空距離上實在是屬於“毫釐”之間,▲ 駝峰航運:中轉站、物資集散地——汀江多少有點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但如果認真計算,它的優勢馬上凸現出來,這裡有公路、鐵路和加爾各答相連,便於物資轉運,最能讓人輕鬆一些的,和阿薩姆相比較,它的跑道盡頭不是崇山峻嶺,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起降中飛行員的心理壓力。
第十二章 天地一線牽(3)
起碼,飛機抬頭後,十公里外才是雪山。
陸元斌老人說,汀江機場投入使用後,在附近,作為備降之用,又在汀江西南十幾公里外修建了巴里江機場,在汀江東三十公里左右的地方修建了達姆達摩機場,對外仍統稱為“汀江”,但很少使用。
問老人,為什麼?
老人說,飛“駝峰”,過來了就過來,也用不著“備降”,過不來,就是再修十個也沒用。
道理如此簡單。
對汀江機場熟悉的老人們說,每天在汀江進進出出的乘客並不多,即使是有,也是“經停”一會兒走掉,但每天進進出出的物資數量巨大。
抗戰時期,這是一處非常重要的物資集散、空運基地。路過汀江的老人都說,汀江機場場站是很簡易的小棚子,但成堆成堆的貨物,那堆放規模,就和今天的港口、鐵路貨場差不多。
汀江辦事處值機領班張寄萍回憶,汀江機場原是美軍為往中國運送物資專門修建的,但實際利用率最高反而是中國航空公司。
看來是邦德和王承黻的“爪子”太長,本來原打算是用阿薩姆機場,一看汀江機場修好了,得,就地“取材”。
反正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