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在盟軍沒有“狗眼看人低”,和皇家空軍少將的回答相同,為人爽直的蘇瑟蘭德少校當即表示,一定緊密合作。
接下來拜會的,就都是自己人了,有中華民國駐加爾各答總領事保志寧、中國銀行駐加爾各答總經理陳長桐、中央信託局駐加爾各答代表沈祖同
逐個拜訪完畢後,赴印工作,說白了,就是航委會在達姆達姆機場全面協調工作就算正式展開。在中、美、英幾方的共同努力下,沒有多久,散落印度幾處港口的軍需物資一點點開始往加爾各答集中。
剩下的,就是該怎樣快速運回國內。
中、美、英,三方共同使用一個機場,中國航空公司維修基地也設在這裡,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印度人、尼泊爾人、馬來人混在一塊兒繁瑣、雜亂的事情還相當多。
中國航空公司最大的維修、維護基地就在達姆達姆。
問梁鶴英老人,“中航”怎麼把基地放在印度啊,幹嗎不設在國內,比如昆明、重慶什麼的?
老人笑了,要是設在國內,飛“駝峰”不用運別的,全得運飛機零件、燃油什麼的,哪還有噸位再運其他物資,看來你連一點“統籌學”都沒學過。
中國不僅在加爾各答有基地,卡拉奇也是中國空軍一個重要場站。
比同期稍後一些時間,就是張義聲駕駛著B…25一路風塵僕僕從美國踏上返途的時候,在卡拉奇,他接到國內命令,令他擇日飛越“駝峰”。就在張義聲等待命令之時,中美混合團正式成立,張義聲直接帶著他的B…25併入混合團第一大隊(轟炸大隊)。
中美混合團成建制後,半年多時間,都是在卡拉奇訓練,然後歸國參加對日作戰。
問每一位老人,都是緘默不語,只有幾個從臺灣回來的老兵用顫抖的聲音告訴我,孩子,一支部隊從成軍到作戰,不是喊聲集合就可以的,尤其是空軍,需要長時間合成編隊、反覆磨合、演練,才能作戰。如果我們回國做這一切,無疑給本就物資匱乏的部隊增加額外負擔,飛“駝峰”運物資,不容易啊!在卡拉奇訓練,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啊,也是當時惟一可行的。
第十二章 天地一線牽(2)
向幾位在加爾各答工作過的老人打聽,達姆達姆機場到底“繁忙”到什麼樣子?
雲鐸:達姆達姆機場,二十四小時,不分白天和黑夜,飛機不間斷地起降。飛機來自各處,有從美國起飛繞一大圈經歐洲過來的;有從拉合爾過來補給的;還有不少日夜不停地把物資運送到汀江、準備再經“駝峰”回國的;有訓練的;有不時出擊和日本人作戰的;有中途“路過”的、經停、中轉、從國內來的多了去,巨大的轟鳴聲震人心扉。
梁鶴英:那個機場大,停機坪上密密麻麻的,沒別的,全是飛機。
黃元亮:“中航”維修基地在機場只佔了很少一部分,也是在跑道邊上,從那裡望去,飛機根本看不到邊
張義聲:加爾各答機場沒降過,但我可以告訴你卡拉奇機場。
於是我又問卡拉奇機場有多大?
老人說,拉合爾機場是美國人建的,但兵營是英國人的,都是成排、一模一樣的紅磚房子,編有門牌號,初去,沒人帶著,出去後再回來,不記住門牌號,很難找到。
中國空軍去美國或是從美國培訓回來,在那裡中轉的多,空軍接收新機也基本上以那裡為經停地。中美混合團成立不久,國內有不少人調來集結訓練。一天晚上,一個新來的戰友出去和另外一支也從國內來的部隊裡的老鄉吃飯,回來晚了,在兵營前轉來轉去,就是找不到自己的營房,門牌號又沒記住,語言又不過關,最後只好在空地上坐了一夜。好在那裡一年四季都熱,否則還真麻煩。第二天,那個兄弟被教官狠狠剋了一頓。
中轉站、物資集散地——汀江作為乘客的一段航程,汀江只是箇中轉站,但作為駝峰航線一個起點,汀江簡直就是一個物資集散地。
一條連線加爾各答的鐵路和並行的公路使它在抗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些飄洋跨海的貨物在加爾各答港口卸貨後,由鐵路或公路運抵這裡,再裝上C…47、C…46越過“駝峰”送至國民政府、送至前線官兵手中。
邦德第一次試飛的是阿薩姆,在後來計劃中的“新航線”裡,也都沒有提到“汀江”這個地方,我的腦子拐不過這個彎,於是白痴的問題依舊不時提出。
既然不使用阿薩姆機場,為什麼不把物資在加爾各答那個“達姆達姆”機場直接裝機回國,何必還要運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