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1/4 頁)
的表現嗎?
看不慣(二)當然,還有其他的看不慣,但這次不是針對美國人,而是自己同胞對自己同胞的“看不慣”。
隨著《租借法案》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物資源源不斷地經過駝峰航線進入中國,隨著物資進來的,還有大量美國軍事聯絡組。原來一提“美國軍事聯絡組”,就是同聲斥為幫助蔣介石瘋狂打內戰,其實不是。在美軍軍事聯絡組當了兩年多翻譯的楊寶煌老人說,軍事聯絡組除了協調盟軍和國軍之間的事務外,更多的時候,是監督“駝峰”
供應物資的發放。
實際是人家太瞭解、太清楚你的政府“運作”方式了,就是擔心你從中“截流”,用現在的話就是“回扣”。就是怕你獨吞、獨佔。
也有的老人說,他們就是這麼個運作方式,也不單單是針對國民政府,在國內,也是環環相扣,想多佔、多貪也不行。
負責為軍事聯絡組擔任翻譯的,都是從各大學中招募來的,最後隨軍事聯絡組分至各部隊,哪有《租借法案》分配的物資;就往哪兒去。整個抗戰時期的國民政府,沒有一處不是靠《租借法案》分配物資支撐起來的,所以,美軍軍事聯絡組也都有;其中以空軍居多。
光是為美軍軍事聯絡組服務的翻譯,就有3000人之多。
王恭老人就是這3000多人中的一員。老人被分配至雲南蒙自機場,給美軍軍事聯絡組當翻譯,主要是和第十四航空隊打交道。
王恭:“美軍最顯著的特點是不擾民,吃、穿、用,基本上都來自國內,即使是需要來自當地,也都是照價付錢。”
問老人哪件事情記得最清楚?老人說,在蒙自印象最深刻的是,蒙自機場塔臺需要一張可以放標圖的木桌,這麼簡單的東西如果也從大洋那一邊經貨輪橫跨兩個大洋運到加爾各答再經駝峰航線送到昆明轉至蒙自就有點太誇張了,於是,美軍就選擇在當地訂製。已經記不清是蒙自地方的一個什麼長具體負責桌子的事情,幾天之後,那個什麼長親自將一張長條桌送到了塔臺上。那桌子一看就是用一些廢料拼湊而成,好在能放東西,老美也不在乎。
“多少錢?”質地低劣的桌子讓塔臺指揮官根本不屑多看。他拿出軍需物品支付單,想讓來人到軍需處取錢。看那架勢,他都準備從自己口袋裡掏出幾美元快點將來人打發走。
那個什麼長點頭哈腰一臉堆笑:“500美金。”
王恭:“當時啊,我覺得全身的血都往上湧,臉肯定通紅,真恨不能一拳把這個什麼長打死。我真恨啊,人家出生入死來幫你打仗,你還這樣敲詐人家,中國人,你咋就怎麼不爭氣啊!”
強壓住憤怒,年輕的翻譯磕磕巴巴地把對方的意思翻譯給美方。
王恭:“我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聽完對方索要的費用後,那個塔臺指揮的臉頓時變了色,但看得出,很快他剋制住自己,他邊簽單嘴裡邊嘟囔著,那個什麼長是不懂,我是聽得明明白白。他是說,我們從美國本土運來一個才需要多少錢啊!錢,最後還是付了,從那以後,我真的感覺抬不起頭來。”
老人說,從500美金購買了一張桌子後,駐紮在蒙自機場的美軍就沒再在當地訂製過任何東西,所有的東西,也許只是一個桌子腿,他們也要飄洋過海地從自己國家運來。
李肖偉(《超堡隊》作者):“第二十航空隊進駐成都,機場都是現修的,很多照片上都能看得到,四川出了幾十萬民工,沒有任何機械,完全是靠手砸肩挑地修成的。
幾十萬人啊,沒有任何報酬,連中午吃的飯都是自己從家裡帶出來的。所有的照片中均註明,後方人民為抗戰而義務勞動,其實,一開始修建時,美國國防部已經做了預算費用的,由於匯率不合心意,負責談判的宋子文儘量往後拖,都是搞金融的,他太清楚這筆賬了,沒賺頭,誰幹啊。於是當時就不收人家的錢,好不容易等到對方可以支付了,在這筆錢下發到四川后,又被層層截掉了,於是,到了最後,發放到民工手中的錢已是寥寥無幾,其實遭截不僅是修機場的民工錢,就是對搭救B…29跳傘的飛行員的農民,也都是層層剋扣,連美軍表示謝意的一盒煙、一瓶酒都要雁過拔毛。”
寫到這裡,我想了起來,在國內採訪中,我曾遇到過當年曾參與救助空戰中跳傘的第十四航空隊員和第二十航空隊員的中國農民,他們也都說,救人,無論是美國飛行員還是中國飛行員,都沒有得到過什麼“報酬”。
楊訓偉:“抗戰期間還不錯,等到日本人投降後,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