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4 頁)
是錯落有致的平磚房,一模一樣。如果不記住自己的房間是哪個區、號碼是多少,晚上回來,那根本沒法找。田景祥老人說,Malir軍營,真是太大了,裡面分為很多區。我們的營房是在H區,從軍營大門回到H區,要乘計程車,若是要想省點錢走回去,根本無法分清東南西北方向。
由於很多營區的房子是空的,路上也沒人走,想問路也不成。我們住的H區營房可能是排在最後一段,因為在那裡能看到不遠處的機場跑道和塔臺。
跑道另一側就是沙漠,荒無人煙,教授救生課的醫官說,那裡是有很多眼鏡蛇的,若迫降在那個地區要小心。
田景祥老人還講了一件事情,在卡拉奇機場入關,英國的海關認為田景祥這批人記載的防疫注射針,一部分還沒有達到免疫日期,所以將大家留置在機場過境旅館內,不準離開機場。中國人有事好說情,習慣“找人”,把賴遜巖少校都給找來“說情”,沒用,人家是一切照制度辦。沒有辦法了,大家只好等待分房間住下。
旅館就在機場邊上,戰友們飛行訓練都看得清清楚楚,田景祥恨不得馬上也加入到那個行列中,可英國人就是不放行。什麼戰爭狀態,一路綠燈啊,特別照顧啊,什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什麼特事特辦,沒那一說!
住了幾天,才被放行。之後就是不停地訓練,拼命地練,合格一批,回國一批。
哪個中隊先合格,哪個中隊就先回去。
從1943年8月下旬開始,混合團的兩個中隊,輪流飛上下午。待飛機效能熟悉得差不多了,就開始練習編隊,繼而又是空地靶射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科目,是編隊中互相支援和掩護,這是將來在戰場上用處最多的一項“技能”。教官也強調,這是陳納德將軍的戰術,一直練到10月15日結束。
在此期間,即使沒有激烈的空戰,還是出現了傷亡——二十八中隊的中隊長(六期老學長)和一位分隊長,分別在空中飛行訓練時失事殉職。
張義聲老人也說,整個合成訓練期間,救護車鳴著長笛,在跑道上出現了幾次。
老人的一位戰友就是此時犧牲的。
混合團一大隊是B…25轟炸大隊,楊訓偉、張義聲各自駕駛著B…25來到卡拉奇時,一、二、四中隊已經整合訓練完畢並裝備齊全回國參戰了。接著,第三、第五大隊整合訓練完畢後,也相繼回國。
回家回家的路,並不好走。讓人望而生畏的“駝峰”就在眼前,要越過這道攔路虎。
每個人的“走法”也和從大洋彼岸回來一樣,除了沒有“海路”外,幾乎也是各顯“神通”——自己駕駛飛機,搭乘別人開著的飛機。
虞為:“我們是乘C…47過去的,印中聯隊的飛機。幾天前,一批先回國的弟兄們就是坐C…47在‘駝峰’上空失蹤了,那天也確實挺緊張,天氣不好,一直是在雲裡,但沒遇到強氣流。”
楊訓偉:“我是自己駕駛B…25過來的,那天天氣還不錯,是美國人領航,他們走過這條航線。沒走時,就聽說過危險,飛的時候看了一會兒,的確如同大家所說。”
徐華江(中美混合團三大隊副大隊長):“我沒有去美國受訓,但卻三次到加爾各答接機,來回都是從‘駝峰’上面過。每次都是編隊往回飛,遇到天好,隊形還算能保持住,天氣稍壞一點,就是大麻煩。孩子,我們飛的是驅逐機,體積小、重量輕。
真是不想說了”
李繼賢(中美混合團三大隊P…40飛行員):“過‘駝峰’,太危險了,我們是編隊回來的,領隊的是美國人,據說他飛過‘駝峰’,於是由他領航。誰知飛著飛著就進雲了,前後左右什麼都看不見,那雲濃得,沒辦法保持隊形,大家又不敢散開,只能用無線電說,儘量保持一個速度,保持相同的高度,結果最後那架還是飛沒了,肯定是撞山了,連句話都沒留下。”
第三大隊是分兩批走的,第一批搭乘十四航空隊的兩架C…47,其中一架在“駝峰”
墜毀。
田景祥就在這回國的第一批人之中。老人回憶,當時大家是一前一後飛越“駝峰”,他是坐在第一架之中,等到在雲南呈貢機場降落後,遲遲不見後一架C…47,左等右等也不見,當時都以為他們降到別的機場去,直到第二天,噩耗傳來,那架C…47在駝峰航線上墜毀。
第十七章 鮮為人知的中美混合團(4)
老人說,慘啊,七八個同學,還有留美機械師及數名美籍飛行員——都是飛行精英,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