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冰庫冰艙,兩頭出冰,皆是丟杜公司的人。 當年的皇后大道臨海,與皇后大道相連的雪廠街正對著海濱碼頭,將 冰塊從運冰船卸入丟杜公司很便當。後來港府填海,雪廠街成為離海數百 米之遙的內街,高樓層層疊疊把雪廠街與維多利亞港隔開。 很顯然,雪廠街是因有丟杜公司的冰庫而得名的。英美等國的人,叫 冰為Ice,冰庫叫Ice House。那麼港埠華人為何叫冰庫為雪廠呢? 早年的港埠華人多來自珠江三角洲。他們一輩子也沒見過冰雪,只是 聽過傳聞,知道世上有一種很涼的東西。丟杜運來冰,大開眼界的華人不 知是冰是雪,結果就誤以為是雪。這便是雪的來由。 就算是雪,那麼冰庫也該叫雪庫或雪倉才對。這是因為華人眼看著結 滿鋸屑的大冰塊搬進去,待出售時,成了晶瑩剔透的小塊冰(通常是鋸削 成一磅一塊),其間必有精湛的加工工藝。華人自古把加工的地方稱為坊或 作坊。港埠的華人最早接受西語的中文譯詞,他們趨趕時髦,就把該叫雪 坊的地方叫做雪廠。 這樣一誤再誤,冰庫就變成雪廠了。 其後來自中原的華人,以及西人中的中國通,紛紛指出雪廠一詞有誤。 可雪廠已叫開,再改改不回去。港府在為丟杜冰庫所在的這條新街命名時, 依據當時的既成事實,定其中文街名為雪廠街,算是對雪廠這一謬誤予以 法律上的承認。
… 頁面 31…
丟杜炎中送雪,深得港島西人的讚譽。港府也把丟杜的冰塊生意看成 慈善性的事業。當年丟杜建雪廠的地皮,是港府免費批給的,限期為75年, 附帶條件是廉價供應公立醫院用冰。 站在今天的角度,丟杜的冰再廉價不過,每磅售價5仙 (早期香港銅幣 單位)。據1847年的資料記載,雪廠日售冰塊700磅。那時的貨幣很值錢, 開埠之時,一塊偌大的宅基地,只須10元左右。 雪廠每天售冰兩次,早晨一次,午後一次。售冰不可能全天候服務, 當時保寒技術落後,時時進冰庫取冰,冷氣會散發掉。 冰雪不容 丟杜公司壟斷香港冰塊市場達20年之久。一文不名的丟杜償還了所有 債務,在半山區蓋了一幢古堡式的莊園宅邸,運冰船增至4艘,是在港美商 的佼佼者。 在港的洋商,莫不覬覦冰塊生意。由於丟杜公司已形成規模,採取薄 利多銷的方式,到60年代,日售冰增至數千磅。欲入此行業的洋商,怎麼 算,都不容易賺到錢。 1866年,英商凱爾驚悉有人成功解決人工製冰 (用結晶硝酸銨作冷卻 劑)的技術難題,他即赴英國,購買專利,把製冰機運來香港。 凱爾製冰廠設在春園街,直通皇后大道東,瀕臨風景優美的維多利亞 灣。後灣仔填海,春園街與雪廠街一樣,縮為內街欲與已經獨霸市場的天 然冰競爭,凱爾的人工冰,只能靠價格優勢與其分一杯羹,然後將天然冰 驅逐出香港市場。這是商界慣用的手法,先削價打垮對手,待佔領整個市 場再提價,實行價格壟斷。 丟杜的冰每磅售價5仙,凱爾就把冰價定為4仙。凱爾認為,港人會蜂 擁而來買他的冰,殊不知,丟杜的雪廠仍顧客盈門。原因很簡單,人們普 遍認為天然冰潔淨,是上帝所賜之物,而人工冰,是用港埠的水製成的, 西人一慣抱怨水土不服。 不久,市面上傳言:丟杜的天然冰不是來自遙遠的北美大陸,而來自 中國的北方。傳言是否來自凱爾就不知。此事鬧得沸沸揚揚,曾一度使雪 廠門可羅雀。 原來,西人偏執地認為華人不講衛生。他們親眼目睹華人在溪流拉屎, 或把臭烘烘的馬桶拎到飲水塘裡洗刷。依此推理,來自中國北方的天然冰, 何談潔淨? 丟杜真是有口難言,他的天然冰一直採自美國和加拿大。中國與日本 開放門戶,丟杜曾一度派船去過中國北方與日本採冰,但發生當地居民追 殺採冰人員事件,丟杜便死了這顆心。其實中國北方有大量罕有人跡的河 流湖泊,就算是採自中國北方的冰,怎麼會不潔? 幸好搭乘丟杜運冰船來港的法國人出面證實,丟杜的天然冰確實來自 北美,風波才慢慢平息下來。 一波甫平,一波又起,凱爾公司在銅鑼灣另增一家制冰廠,竟把冰價 壓到每磅3仙。正巧此時,港埠最大的醫院香港公共醫院的考德威爾博士, 向港府提交了一份有關香港疫病的報告,其中就談到凱爾公司的人工冰, 根據檢測,人工冰符合食用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