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3 頁)
人妄圖以體重打人時,人體構造也能將力量分散,任你後腳猛蹬,也蹬不出太多東西。
而勁就好比一個網兜,將一堆散桔子似的人體拎起來砸出去,人的體重就不會貶值,而且還能賺到加速度的便宜,打出超出體重的力量。妙用如此,尚式形意當然要“用勁不用力”了。
只有不用力才能練出勁,因為勁關係到周身上下,一用力便陷於區域性,揀芝麻而丟西瓜了。有武術愛好者見到拳譜上寫著“形意拳有明勁、暗勁、化勁”,便以為開始一定要練得剛猛,一練拳便頻頻發力,果然也有成效,打架厲害,聽到“形意一年打死人的”俗話,便以為練對了。其實那跟拳擊手打沙袋又有何區別?練一年拳擊也能打死人,好的拳擊手一拳有七十斤力量,七十斤打在人心口,當然能打死人。
其實拳譜上的明勁,明字除了明確,還有明白之意,是要入“體會勁”,拳力增大是這一階段的必然效果,暗勁是要人由明轉暗,淡忘對勁的體會,讓其成為一種自然反應,化勁是收放自如。
暗勁與化勁難以描述,只能勉強說一說明勁。練明勁有個巧方法,要在轉折處求之。五行拳不是練拳,而在練五種不同的勁,所以每一種拳的轉身姿勢都不同。轉身姿勢是為了勁而設立的,多練練轉身,對領悟勁有幫助。
以前有傳聞說,孫祿堂在教徒弟時,碰到了說勁難的問題,就用形意的勁比劃太極拳,以圖對徒弟有啟發,後來自己也覺得有趣,就此創立了孫式太極拳。不宜此說是真是假,的確有練形意的人,見到孫式太極拳,所悟很多。
在練勁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神氣”的感受,此處不便多談,只有練者心知肚明瞭。如果從發力的角度講,肯定存在一種姿勢比另一種姿勢好。而尚式形意是用勁,勁練成後,一切無可無不可,所以也就沒有“形”可言。
至於意,造作意念,毀人不淺。以前的拳師由於沒有文化,在沒有得到名師指點的情況下,看到拳譜上的形容詞,就以為是口訣,如見到“四兩撥千斤”,以為要在力學上取巧,有了賊心,就練不出功夫來了。現在有武術愛好者受氣功影響,打拳時,自作主張地加入好多意念,練樁功要“雙手捧起整個大海”,大海有多重?這樣想,只能讓精神無故緊張,常此以往,會短壽的。
再如看到歌訣“遇敵好似火燒身”一句,不明白“火燒身”只是形容,不是狀態,假想渾身著火地比武,會令反應失常,不敗才怪。…》小說下栽+wRshU。CoM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