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3 頁)
拳的排列序次,將龍虎二形作為開始,將鷹熊二形作為結束。龍虎二形把“起落”一分為二,表示演繹,而鷹熊二形把“起落”合二為一,表示歸納。所謂“龍虎為開、鷹熊為合”。自此,龍虎合具形態,而鷹熊成為一招,稱為“鷹熊合形”。
④三性調養法:
何為三性?蓋眼為見性,耳為靈性,心為勇性。此三性為藝中之妙用也。故眼中不時常觀察,耳中不時常報應,心中不時常驚醒,則精靈之意在我,所謂先事預防,不致為人所算,而先失機之虞也。
此心應事,如快刀斷水,明鏡照物,斯其靈明之得,漸入融和澄潔境界。平日如此使慣熟,則靜坐時,格外清明,功夫易致,所謂煉己必於鬧處也。』
這般清滋味
我年輕時拜師尚雲祥學形意拳,許多年以後,聽說老師的拳法被人們尊為尚式形意。近來有武術愛好者來訪,詢問名為“尚式”,憑的是哪些不同?一時竟找不出簡明詞彙作答。因為當年學拳只求有沒有進益,從未想過這一問題,師徒間閒聊很多,但不曾有尚老師將自己的拳法與別人對比的記憶。
現今人們是如何將尚式形意與別種形意拳作區分,我幾十年一個庸碌閒人,對此毫不知情。根據當年在尚老師身邊的體會,尚式形意的形與意,只能授者身教,學者意會,如果勉強以文字描述,那麼形就是“無形”,意就是“無意”。這不是老和尚打無聊機鋒,而是練武事實。
在形上講,有的武術愛好者,一聽到“尚式形意”,首先認為在架勢上肯定有很大不同,糾纏在“前腳是直的還是歪的?後手是抱在腰前還是跟在肘後?”一類問題上。固然,之所以為尚式形意,招法上肯定有獨到處,但那不是關鍵,它是尚老師練武多年自然形成的,絕不是為了開一派,為了有別而有別。平衡勻稱是人體的本能,對老架勢改得再離譜,打多了也會像模像樣,如果這樣就算開一派,豈不成了玩笑?
尚老師的名言是“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不去探討架勢背後的道理,眼光侷限在架勢裡,就是刻舟求劍。有人從力學角度分析尚式形意的架勢,認為改動是為了發力更為合理,或是根據尚老師的體型,認為變招是為了適合矮胖人,此說或許有它的道理,可惜尚式形意用勁不用力,從力學上分析,是錯動了腦筋。
從打法的角度去分析,如燕形,別派用的是肩,尚式用的是腿,打擊部位不同,當然姿勢不同。其實,尚式形意的一個燕形打出來,用用肩,又有何不可?它又不是拳擊,下鉤拳只能擊下巴,刺拳只能擊面。一個姿勢擺出來,從頭到腳都能打人,一個姿勢頂一百個姿勢用,這才是形意拳,否則光憑五行十二形那幾個姿勢,又怎麼能成為三大內家拳之一?
而且凡形意拳,一個姿勢都有練法、打法、演法三種變化,書本上沒有,只有拜師後,才能知道周全。書上所謂的固定套路,往往是打法、練法、演法混淆在一起,湊成一套,以它去比較尚式形意的異同,又如何能識別得清楚?比如有的拳譜上的劈拳起手式,是用後手摩擦前手小臂內側,此處有經絡,摩擦起來有健身作用,是練法之一;再如前臂高探平展,兩手慢慢回收,都是在健身,沒法用於比武的。要比較,得三法對三法地比,頗為繁複,本文就不作此工作了。
那麼究竟尚雲祥“用勁不用力”的“勁”是何物?無法直接說清,只能藉助於比喻。用力好比用一個指頭打人,用勁好比用整個拳頭打人——還是說不明白,只好再舉例:形意拳古譜上有一句赫赫有名的歌訣“訊息全憑後腳蹬”,如果理解成以蹬腳跟發力出拳,十個人練十個人會震得後腦生痛。
至於能不能發出大力,的確能,因為拳擊運動員也是藉助蹬後腳發力的,蹬後腳扭腰,這是發力最科學的法子。不過拳擊蹬的是後腳尖,不會震得後腦生痛。
拳譜上講的“訊息”,不是以後腳去蹬力,訊息是關於勁的訊息。正如經絡,西洋儀器在人體上找不出實據,勁也不能以肌肉的伸張來測度。後腿一蹬,大腿肌肉的力氣,利用人體的合理構造,透過關節,層層加重,傳導到拳頭上——這是力學,用它並不能確切說清武術。
或解釋說,後足一蹬,能將整個身體的重量都集中到拳頭上——可以試試,就算一個成年人的體重有兩百斤,用了此法,也不太可能打出一百斤的拳頭。一個五十斤的麻袋,從一米高的距離掉下來,擊打地面的力量會有五十斤。但一個兩百斤的人不能打出兩百斤的拳頭,正如人從一米高跳下,人體的關節構造,能將地面的反彈力疏散,所以不會受傷。當一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