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我認為,人類平等的信仰一旦被取消,城邦的平等則成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它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不過,如果它存在的話,那麼它除了它自身存在以外,已經喪失了其他任何存在的價值。
此外,政治學最引以為榮的那些不朽的著作也證實了這一論斷。
那麼我倒要問,為什麼生活在希臘共和國的亞里士多德,會不加區別地接受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並將這些制度一律視為合法的呢?
為什麼時代跟我們如此接近的孟德斯鳩,
①亞里士多德(Aristote,公元前384—32)
,古希臘哲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邏輯學的奠基人。他是柏拉圖的學生。馬克思稱他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他主張維護奴隸制度,並由中等奴隸主來治理國家。在哲學上,他承認外部世界的實在性,提出“三實體”論:即感覺的個別事物為第一實體,種和族為第二實體,神為第三實體。他不僅強調感覺的作用,也重視理性的作用,認為理論知識比經驗技術更重要。主要著作有《政治學》,《形而上學》等。——譯者
80
67第二部分 過去
也模仿亞里士多德,接受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並將這些制度一律視為合法的呢?
這是因為無論亞里士多德還是孟德斯鳩,他們都沒有人類平等的信仰。由於他們缺乏這種信仰,他們就不能把平等當作一種權利在城邦內確定下來。
因此他們承認由一個人,一小部分人,或者多數人組成的政府一律都是成功的、合理的組合。如果不是缺乏原則,他們怎麼會得出這個荒謬絕倫的結論呢?
在古人當中,柏拉圖①、亞里士多德和他們的弟子們都不能清楚地認識什麼是權利。他們生活在經常處於戰爭的小國中和建築在奴隸制基礎上的社會里,其中最多隻有三十分之一的人享有自由,他們怎麼能懂得權利呢?無論他們何等偉大,在這樣的環境裡,他們無法上升到人類平等觀念的高度;而既然他們缺乏這種觀念,他們對於社會的權利根本就無法論證,除非只依據一些武斷的觀點來論證。
同樣,在現代哲學家中,博丹②、馬基雅維裡、格老秀斯③、孟德斯鳩,他們也不能清楚地認識什麼是權利。
大家認為,他
①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345)
,古希臘哲學家,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從二十歲起他跟著蘇格拉底求學,後來他寫的四十多篇對話集,其對話的主角就是他的老師。柏拉圖的哲學,政治著作主要是《共和國》(今譯《理想國》)
《法律篇》,主張由國王建立的理想共和國來恢復貴族統治:並由學識淵博,訓練有素的哲學家們參與這種統治等。——譯者②博丹(Bodin,1529—1596)
,法國經濟學家和哲學家。他認為若要理解法律和政治,首先必須真正懂得歷史。——譯者③格老秀斯(Grotius,1583—1645)
,荷蘭法學家,外交家。他第一個制定出國際法法規。——譯者
81
第 三 章77
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把事實上升為權利。
然而,事實上,他們生活在奴役和戰爭的時代,在那些由僧侶、貴族、平民分別組成三個彼此截然不同的階級社會里,在那個只有臣民,沒有公民的幾乎清一色的專制國家裡,他們怎麼能認識人權呢?不管他們多麼偉大,他們同樣也不能從這樣的環境中擺脫出來,上升到人類平等觀念的高度;由於他們缺少這種觀念,在社會權利問題上,他們就只能抱武斷的看法。
那麼,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直至孟德斯鳩,政治學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有些人認為,這是藝術家們的烏托邦,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一門觀察的學問。有些人曾設想過一種理想的、符合他們美學觀點的社會,就象雕塑家鐫刻一尊塑像一樣。但是他們的美學觀點從來沒有發展到去設想全人類的平等。柏拉圖是這類空想主義者的典型,但他並沒有把空想主義發展到這種程度。其他的人也曾試圖努力去澄清事實,並去認識事物在現實中是怎樣演變的。
亞里士多德是這類學者的典型,但是他粗暴地否定了人類的平等。
對於他們的藝術和科學,我十分敬仰;但是,我要問這些空想主義者和學者們,什麼是人的權利,社會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他們無法答覆我,因為他們並沒有認識人類平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