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求阮文紹下臺,這是尼克松總統絕對不會同意的。他還說,河內指望麥戈文當選,那是枉費心機。尼克松在目前大選之前的階段裡是最好講條件的,大選過後,總統照例有1年的“蜜月”時期,行動可以不受什麼約束。他最後解釋道:“過去的事情已經證明,尼克松為了達到外交上的目標,是會不顧一切採取激烈的軍事行動的。任何戰爭總得有個結束。目前不正是結束越南戰爭的大好時機嗎?”
基辛格和黎德壽沒有達成什麼實質性的協議。雙方確定9月26日再次會晤。在這次會晤時,越方談判代表又搞了一個新東西。這次不是像9月11日方案所建議的那樣,成立一個由“3種同等成分”組成的“臨時政府”,而是建議成立一個“民族和解與和睦國家委員會”,仍由“3種同等成分”組成,但不具有政府職責,按“協商一致的原則”行事。基辛格認為,這個方案表明河內在政策上作了兩項重大改變。第一,“委員會”顯然不是聯合政府;第二,“協商一致”看來保證了阮文紹對委員會磋商結果可擁有否決權。河內第一次提出這樣一個方案:一方面阮文紹可以繼續當政,同時也可以宣稱搞成了一個3位一體的機構。這個方案對美方來說,雖不完全理想,但卻為基辛格提供了相當大的迴旋餘地。他建議再談一天。黎德壽同意。秘密談判進行了38個月,雙方都還是第一次真正感到,現在接近終局了。
9月27日上午,基辛格和黎德壽詳細討論了河內的“委員會”方案。兩人還對“就地停火”達成原則協議,但在停火的範圍方面卻沒有取得一致。基辛格堅持停火應該包括整個印度支那,黎德壽堅持停火只限於南越。儘管還有些問題沒有解決,但在基辛格心中卻滋生了一個龐大的計劃:10月下旬宣佈雙方達成原則協議,接著在90天之內實現停火。
基辛格和黎德壽同意在10月8日再次會晤。欲知下次會談情況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五十五章 新的突破
重大突破喜盈盈,討價還價仍進行;
大選之前若簽字,博士可謂立大功。
為了壓越方作出更多的讓步,1972年10月5日,尼克松請一些記者到白宮來,透過發表談話的形式,向河內的決策人發出了一個資訊。尼克松說,雖然距離美國總統選舉只有1個月了,但美國不打算因此就急急忙忙簽訂越南和平協定。
“如果條件不合適,我們就不準備在大選前解決。”尼克松說,“1968年正當事情有了眉目的時候,某些好心人鑄成了大錯,他們沒有從對方得到適當的協議便貿然停止了轟炸我再說一遍,我們在談判桌上的立場絕不受大選的影響。”
作為總統的顧問,基辛格最瞭解其中的含義。儘管尼克松在私下和公開場合口氣很硬,實際上他最希望在11月7日大選日之前能達成一項“過得去”的協議。
1968年,尼克松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投身競選時,曾經許願在4年之內實現和平,現在只剩下4個星期的時間了。他怎能為此不著急呢?明眼人一聽就知道,他講這番話的用意,無非是向越方施加壓力,吊吊對方的胃口。
就基辛格來說,他對和平解決越南問題的前景一直持樂觀態度。他剛剛收到北越談判代表黎德壽給他打來的一份電報,答應要在下次會晤時作出“很大努力來結束戰爭”。基辛格認為現在解決越南問題的時機是再好不過了。他說:“目前的形勢是:蘇聯瀕於饑荒;中國實在擔心蘇聯可能在邊境動手;保守派的美國總統對連任滿懷信心,因而可以從容接受一項解決辦法。這真是不可多得的良機啊!”
有人批評基辛格是在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一項破產的政策服務”,而基辛格卻不以為然。他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我不認為這個政策破產了。這是個公眾道德問題。”
“實際上,這場戰爭所造成的一個悲劇是,對這些問題在道德上的錯綜複雜性,我們已經喪失了理解能力。”基辛格說,“要對在越南戰爭中陣亡的5萬將士的母親說,打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這不是一下子就能說得清楚的。何況我們不但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現在反而要把我們的對手扶上臺。這是有違我們的初衷的,因為我們當初正是要竭力阻止他們得勝啊!”
基辛格繼續說:“在道義上,我們有責任給南越人一個機會;然而,我們沒有義務永遠呆在那裡,永遠支撐他們兔遭傾覆,因為要是那樣做,我們就永遠陷進去了。但是,我們要是一會兒說‘我們是你們的盟友’,一會兒又說‘我們現在要把你們丟給狼吃了’,那也是不行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