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
“戴高樂在阿爾及利亞問題上對法國作了什麼貢獻呢?”基辛格說,“他願意撤出阿爾及利亞,但要做得好像這是法國主動採取的一項政策,以便保全法國的一點面子這是戴高樂的一大功績,而不是說阿爾及利亞必然會是這個結局。”
“我們要撤,那是沒有問題的。”基辛格說,“問題在於他們不讓我們撤。他們要我們現在還呆在那裡,不讓我們走。”
“也許我們在越南實現的和平,會使對我們有意見的人認為是合理的,而其他人也不至於覺得有失體面。但這我們還沒有做到,要是做到了,我們就能使大家的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使人們相信領導美國的不是罪犯,也不是傻瓜,而是嚴肅認真的人。”基辛格說,“當前的這場大辯論,同四五十年代的那幾次不同。那時大家都認為大方向是一致的。例如,不管對杜勒斯多麼不滿,但大家並不真正認為他違反了我們的道德準則。我們不同意他的做法;我們原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做同一件拿。而現在呢,在我們所陷進的這場戰爭中,取勝毫無意義,失敗則無法忍受。因此我們必須從中解脫出來,我們不幹,別人也得幹,總之非這樣幹不可。”
基辛格最後對記者們說:“不管結局如何,我國在這場戰爭中總不免大觸黴頭。我們現在只盼擺脫這場戰爭時能保住一點面子。但願我們能透過主動採取的一項政策來結束這場戰爭,而不是溜之大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在討論過程中使全國恢復一定的團結。”
基辛格之所以對記者作這樣長時間的談話,主要是動員社會輿論來為他的和談服務。雖然美國廣大人民反對繼續在越南進行侵略戰爭,但在美國統治集團內部,還是存有不少阻力的。
記者招待會舉行過之後,第二天,10月9日上午,基辛格就飛往巴黎同黎德壽繼續舉行會談。這是基辛格為謀求達成一項關於越南問題的協議而作的第19次橫渡大西洋之行。在頭幾個小時的談判會上,雙方重申了各自的立場。黎德壽對阮文紹政權進行了攻擊,重申民族解放陣線9月11日的建議,要求戰爭在軍事解決之前必須先達成一項政治解決辦法——美國是一貫拒絕這種主張的。看來,黎德壽是在試探虛實,基辛格則不為所動,雙方堅持不下。黎德壽對下一步如何走,有點猶豫,遂建議休會兩個小時。
在休會期間,基辛格一面在朗布依埃尋幽訪古,一邊在盤算黎德壽為何要求休會。當回到談判會場時,這個謎解開了。原來,黎德壽向基辛格提出一項“關於在越南停止戰爭、恢復和平”的9點決議之前,需要向河內最後請示一下。基辛格認為,越方的這個建議是“重大突破”。河內破天荒第一次表示了願意把戰爭的軍事方面同政治方面分開來談,從而接受了基辛格的“雙軌”辦法,即軍事方面的問題由美國和北越解決,先宣佈停火,接著撤退美軍和歸還美國戰俘;隨後,由南越的敵對各方設法達成政治解決。
黎德壽的建議是以協定草案的形式用英文寫的,這“9點建議”的主要內容是:
一、美國尊重1954年日內瓦協議所規定的越南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
二、“協定簽字後24小時內”在越南南方實行停火,美國“在60天之內”把全部美軍從越南南方撤走。
三、“在撤走美國軍隊的同時”——也就是說在60天內——釋放各方“被俘和被監禁的全部人員”。
四、“成立一個包括3種同等成分的取名為民族和解與和睦國家委員會的政權機構以便督促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和越南共和國政府履行已經簽訂的各項協定並組織普選。”
七、各方保證“尊重寮國和柬埔黍的獨立、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各方還保證“不使用柬埔寨和寮國的領土來侵犯其他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八、美國將為越南民主共和國和整個印度支那的戰後建設事業作出貢獻;河內和華盛頓之間將建立平等互利的新關係。
九、這項協定從簽訂時起生效。
基辛格反覆研究了這個草案,沒有看出有什麼破綻,只是發現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停火只限於南越而不包括柬埔寨和寮國。第二,在立即成立一個“國際監察和監督委員會”來監督停火的問題上,草案寫得含糊不清。基辛格認為,必須成立一支人員足夠的國際部隊,以便在停火後立即用來防止雙方在停戰後的初期不穩定階段大肆搶佔地盤。不過,基辛格認為,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總的來說,河內已經作了重大讓步,為美國體面地撤出印度支那和歸還美國戰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