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頁)
格具有一種“令人傾倒的魅力”。女記者接著問道:“是誰安排你坐在基辛格身旁的?”女演員用手指了指上面說道:“上帝唄!”
基辛格這位風流人物,在女人眼中具有非凡的魔力。《華盛頓郵報》女記者多蘿西·麥卡德爾報道過一則基辛格的軼事。有一次羅納德·里根夫婦在佩利坎灣租用一條150英尺長的“佛羅里達”號遊艇舉行招待會,基辛格出席了。麥卡德爾報道說:“同往常一樣,婦女們一見到基辛格就上前去親他,並七嘴八舌地向他提問題。有個婦女對他說,她肯定認為他離開西貢後將跟另一些美國人那樣,前往河內。平常對答如流的基辛格不覺一楞,他打量了一下這位女士,然後正正經經他說:‘嗅,我留著以後才去呢!’”
新聞界普遍認為,近年來,亨利·基辛格連交好運。就連瑪麗·麥格羅裡這類對他沒有好感的人也不得不對他“搞大國外交方面的驚人成就”讚賞幾句。採訪白宮訊息最能幹的記者之一彼得·利薩戈寫道:“亨利·基辛格不止是個能人,簡直是個奇人,這可不是隨便瞎說的。沒有哪位總統助理能像他那樣同時身兼數職,而且那麼勝任愉快,那麼沉著機智呢!”
美國共和黨代表大會一結束,基辛格又行動起來了。他先飛到莫斯科去同勃列日涅夫舉行會談,這是作了公開報道的;接著又飛到巴黎去跟黎德壽舉行會談,這是秘密的。9月11日,基辛格抵達蘇聯首都。同一天北越談判代表到達法國首都,準備就臨時革命政府剛剛發表的一項新的和平方案進行討論。儘管國務院某些官員把這個方案斥之為“新瓶裝舊酒”,可是基辛格卻認為其中包含著“對方讓步的重要跡象”。
越方的這個方案,實際上把黎德壽在七八月間同基辛格會談中所暗示的東西寫成了文字:
越南南方內部問題的解決,必須從越南南方存在著兩個政府、兩支軍隊和3種政治力量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必須實現民族和睦越南南方各方必須在平等、相互尊重和互不排斥的基礎上團結起來不把共產黨政權或美偽政權強加於越南南方。
基辛格認為,這是共產黨人第一次公開正式承認阮文紹政權的存在,“儘管他們使用了難聽的字眼”。他們沒有再要求以阮文紹下臺作為實現停火的先決條件,而且暗示保證實行一種政治程序,即任何一方都不應企圖去“消滅”對方,或把自己的一套“強加”給對方。
基辛格到莫斯科的時候,勃列日涅夫在遭受到兩次沉重打擊之後,正力圖緩過氣來。一個打擊是由於農業歉收造成嚴重缺糧,另一個打擊是蘇聯軍事顧問被趕出埃及,大這丟臉。雖說其中哪一個打擊都不至於危及勃列日涅夫的地位,但兩個加在一塊卻把他整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虛弱,好在尼克松並沒有乘機向他進逼。美國總統對這位蘇聯領導人是感激的,認為河內談判姿態的變化,部分是蘇聯施加壓力的結果。基辛格同意這種看法。他傾向於把河內看作是依賴蘇聯援助的國家,而不是蘇聯的一個頑強表現獨立的盟國。
基辛格在莫斯科花了4天時間,探討如何把俄國需要的糧食和貸款與美國希望結束越南戰爭這二者之間聯絡起來。這位尼克松的智囊,比較相信自己對“大國”作用的分析,他對勃列日涅夫關於北越在今後幾周內“會變得更靈活一些”的保證表示歡迎。勃列日涅夫的這個估計,是根據他新近同黎德壽的談話作出的。黎德壽在飛往巴黎途中,曾在莫斯科停留。
為了酬謝蘇聯領導人在越南問題上的“通力合作”,基辛格代表美國政府答應,給予莫斯科一筆優惠貸款,可以在今後3年內向美國購買多達7。5億美元的美國谷物,其價格保證比實際交貨時的市價低得多。結果,美國的納稅者得掏錢來補貼蘇聯的這筆採購,美國的消費者乃至整個美國經濟都受到影響。他們抱怨說:“基辛格和尼克松兩人,一味搞所謂‘連環套’,只以為賣糧食便可以在政治上撈到好處,完全不考慮其它問題。”
美蘇雙方還簽訂了一項關於開發西伯利亞天然氣的合同,兩國還都為對方的商船在港口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俄國還答應讓更多的美國實業家在莫斯科開設辦事處。以美國政府向莫斯科慷慨提供貸款為特點的這筆交易的規模,表明了尼克松不僅對蘇聯在越南問題上的幫忙表示感激,而且他還想在蘇美之間搞一系列合作專案,用以向克里姆林宮顯示“合作比對抗好處大”。
9月11日,基辛格在巴黎繼續與黎德壽舉行會談。黎德壽強調,不能把任何政府“強加”給南越人民。基辛格說,儘管河內的立場有所變化,但新建議中仍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