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的人的。30年代初斯大林全神貫注地抓農業中的“革命”,突擊實現工業化,團結自己的擁護者。
工業正在加速發展。強行完成了農業集體化,儘管後來這變成了國家的一大災難。黨的第十七次例行代表大會召開的日子臨近了。
斯大林的宣傳機器稱1934年1—2月召開的代表大會為“勝利者的代表大會”,因為斯大林本人在中央委員會的總結報告中說黨和國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偉大的和不一般的”。毫無疑問,到1934年時,我們國家在發展中實現了巨大的躍進。當我檢視斯大林修改過的報告草稿時,我注意到,總書記仔細修改了報告的每一頁、每一段,他竭力突出的首先是成績。他認為人民作出的重大犧牲應該有結果。報告中整頁整頁都是斯大林重新抄寫的。總書記要讓人民和黨看到,他的領導是卓有成效的、成功的、所向無敵的。
斯大林特別強調,黨的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以後的三年半中,我國工業產品總額增加了一倍。最近幾年建立了許多新的生產部門,如機床製造業、汽車工業、拖拉機工業和化學工業;出現了電動機制造業、飛機制造業、康拜因製造業;開始生產合成橡膠、氮氣、人造纖維等等。總書記自豪地宣佈,成千個新的工業企業已經投產,包括下列大型企業:第聶伯水電站、馬格尼託戈爾斯克冶金聯合工廠、庫茲涅茨克聯合企業、烏拉爾重型機器製造廠、車里雅賓斯克拖拉機廠、克拉馬托爾斯克機器製造廠以及其他許多企業。斯大林報告中的數字、表格、圖表之多是前所未見的。他有大量的材料要向代表大會報告。
對於30年代,我們今天已經習慣僅僅從它很悲慘這個角度去看,然而這些年代還是前所未見的熱忱、獻身精神和群眾性勞動英雄主義發揚光大的時期。現在有時我們都很難設想,數以百萬計的人雖然往往只有最起碼的維持生計的必需品,卻相信他們自己是共產主義未來的真正創造者,相信他人的忘我獻身精神不僅對他們的命運,而且對世界無產階級的命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下面是那幾年《真理報》上刊登的幾則報道。斯大林看《真理報》,從來不是有選擇地看,而是從頭到尾地看,並且還要把一些材料用鉛筆劃上記號。這時他充分感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主人”。
“經2萬石油職工在40個群眾大會上討論並根據53個來自各地的報告和254封工人的來信作了補充的巴庫石油職工的集體報告。”報告說:“經過工人和專家們的努力,在久經考驗的列寧黨的領導下,石油部門的五年計劃已在兩年半內完成。”
來自馬格尼託戈爾斯克冶金廠建設局的報道說:
“高爐車間的施工區誕生了完全新型的工作隊,這就是挖掘機經濟核算包產工作隊。挖掘機實行經濟核算後取得了出色的成績實行經濟核算的挖掘機創造了機器裝載的世界紀錄。”
來自韃靼的簡訊說:
“我們這裡正在進行糧食的收穫和交售工作,我們提出的口號是:籌備召開第二次全韃靼集體農莊莊員代表大會和爭取派出本地區代表參加前去向斯大林同志彙報的代表團。在全蘇光榮榜上爭第一,是韃靼集體農莊家喻戶曉的口號。”
從今天的角度看,可以說千百萬為我們創造了我們今天賴以立足的一切的普通人非常天真,心地善良,對斯大林無限信任。但是不能不讚嘆人們的奔放熱情、他們對所取得的成就的自豪感和掌握著未來的自信心。他們那種能征服一切的忘我獻身精神和高度的公民責任感,雖然往往帶著個人迷信的色彩,但卻正是十月革命和對正義事業和美好未來的信念所培育出來的巨大社會潛力。無論是現在還是下個世紀,我們任何時候都應該記住這些被“領袖”通常稱為“群眾”、有時又稱為“螺絲釘”的人,這些創造者和建設者。
與此同時,從《真理報》上還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報道,這些報道在今天,當我們瞭解了許多情況之後,不光使我們有所警覺,而且使我們對當時我國的一家主要報紙所報道的一切事件的內幕有了深入的理解。
1933年7月中旬《真理報》作了如下的報道:
“斯大林和伏羅希洛夫兩同志來到列寧格勒,並在當天同基洛夫同志一起前往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在瞭解運河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設情況之後取道白海港口索羅卡前往摩爾曼斯克。”
斯大林視察白海—波羅的海運河建設工程之後,過了兩星期公佈了蘇聯人民委員會關於以斯大林同志的名字命名的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通航的決定和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關於對運河建設中作出優異成績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