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部分(第2/4 頁)
顧同先是向貢嘎堅贊施了一禮,然後十分誠摯的對貢嘎堅贊說道:“班智達,先前多有無禮,但都是為了兩族交好,而今吐蕃亦我大元土地,雪域百姓亦為朕之子民,兩族睦鄰友好,將千年無戰事之害,此誠乃班智達之功勞,朕在這裡,代表朝廷,代表天下百姓,謝過班智達了。”
直到顧同說完所有的話,貢嘎堅贊才明白顧同來此處的用意,看著顧同不顧帝王之尊,屈身向自己行禮致謝,貢嘎堅贊心頭先是一暖,然後又為顧同表現出的大胸襟、大情懷所折服,想到這樣的一位聖天子坐朝,吐蕃臣服大元,也未嘗不是好事。當即,貢嘎堅贊心頭的幾分不快和鬱悶都隨著顧同這深深一禮徹底散去,留下的,除了敬佩,就只有對漢蕃兩族交好的無限殷切期望。
貢嘎堅贊盯著顧同的眼睛,用一種從未有過的語氣對顧同說道:“陛下,您是貢嘎堅贊從未見過的大智慧者,吐蕃百姓,能夠成為你的子民,乃是吐蕃之福之幸,貢嘎堅贊為今只有一個心願,還請陛下務必答應。”
“班智達請但說無妨,莫說一個心願,就算是千百個心願,只要朕能做到,朕都會答應你。”顧同絲毫不在意貢嘎堅贊會提出什麼‘過分’要求,相反,顧同覺得如果貢嘎堅讚的心願是自己對這個出家人的一種懺悔,畢竟在此次和談之中,自己用到的那些手段,當真都有一些‘下三濫’的感覺,也著實委屈了貢嘎堅贊這樣的一個聖僧。
就在顧同期頤著貢嘎堅贊能說出什麼樣的心願的時候,只見貢嘎堅贊微微笑著說道:“陛下,小僧只希望將來朝廷對吐蕃民眾也能如同對待漢人一樣,小僧只有這一個請求,小僧也相信,就算小僧不講,陛下也一定會做到。”,放下了心事,貢嘎堅贊就像是看朋友一樣的看著顧同,雙眸之中,盡是信任。
感受著貢嘎堅贊眼神之中的信任,顧同心頭不禁一熱,當即,顧同就點頭應允道:“班智達請放心,吐蕃乃朝廷疆域,吐蕃民眾,自然也都是朕的子民,漢蕃都是炎黃子孫,朕又豈會厚此薄彼,一視同仁,朕說到做到‘‘‘‘‘當然,吐蕃風土習俗和中原迥異,在一視同仁的基礎上,朕也會尊重吐蕃舊俗,如果朕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還請班智達莫要吝惜言語,一定要當面指出。”
所謂交人交心,顧同的話,句句發自真心,他的真摯,貢嘎堅贊自然也能感受得到,是以當顧同表完態之後,貢嘎堅贊立即就起身向顧同鞠了一躬,以作感謝。貢嘎堅贊這一禮,顧同也並未阻止,而是坦然接受,因為這一刻,貢嘎堅贊是代表吐蕃民眾在向他行禮,顧同也希望,在接受了這一躬之後,日後在處理吐蕃事務的時候,他能夠做到秉公公正,不然,到那個時候回想起貢嘎堅贊今天的這一禮,他一定會感到愧疚。
當顧同和貢嘎堅贊談完話之後,丘處機也向貢嘎堅贊行了一禮,以作賠禮道歉,一邊為那夜威脅逼迫貢嘎堅讚的行為致歉,丘處機也還不忘代表全真教邀請貢嘎堅贊他日到終南山做客。丘處機的好意,貢嘎堅贊自然不會拒絕,當即,貢嘎堅贊就笑著答應了丘處機的邀請,並言說只要有機會,他一定要去終南山和丘處機再次談論天地大道,為佛道之爭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離開白塔寺的時候,顧同頓時覺得神清氣爽,就連來時已經看過的風景,此刻他也都覺得分外迷人,不為其他,只為一件心事了卻,只為吐蕃之事的功德圓滿,不過在輕鬆之餘,顧同心中最深處的那根弦也悄然繃緊了起來,顧同知道,吐蕃臣服,也就意味著他和鐵木真之間的戰略緩衝越來越少,當所有的緩衝都失去的時候,那就是大元和蒙古決戰的時刻。當然,此時的顧同,已經不是那樣懼怕鐵木真,對於蒙古鐵騎,他也只是覺得難纏,除此之外,顧同並不覺得,蒙古鐵騎和鐵木真就真的難以應對。
沒有吐蕃這個強援,顧同有理由判斷,單打獨鬥的鐵木真,一定戰勝不了自己以及自己身後這個愈加強盛的帝國,不論是從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亦或是武器裝備、兵員訓練,顧同都相信,大元遠勝於蒙古,現在大元和蒙古之間差的也就是騎兵作戰的經驗,想到騎兵,顧同的目光不由自主的向西望去,哪裡,正有一片沃土,在寄託著他的期望。
‘‘‘‘‘‘‘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漢陽(大馬營)大草灘,直達祁連山西端。擊敗盤踞在焉支山、大馬營草原的匈奴各部,敗退的匈奴族悽然回首,發出千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