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部分(第3/4 頁)
3年),武帝劉徹“夢駿馬生渥窪水中“,大臣作天馬歌獻上。即刻下昭在中央王朝設苑馬寺負責馬政,在大馬營草原設定牧師苑。大馬營草原因位在河西敦煌、酒泉、張掖、武威四郡中部,且這裡有天然大草場和豐盛的水源,歷朝王師大軍從這裡不斷得到軍馬補充。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延5年(公元439年)結束了河西“五涼紛爭“,消滅了北燕、北涼、西涼政權,統一了北方。此時,擴充後的大馬營草原,十數年養馬高達200萬匹,駱駝100萬峰,牛羊無數。
隋煬帝大業5年(609年),煬帝楊廣西巡張掖、御駕焉支山,會見突厥及西域27國王公使者,親臨大馬營草灘,並領昭下令在大馬營草灘設牧監,牧養官馬。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太僕張景順主持牧馬事業24年,張景順在經營馬政之時,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馬政之法,大馬營草原在唐朝年間育有良馬七萬多匹‘‘‘‘‘
腦海中回憶著大馬營草場亦後世世界第一軍馬場——山丹軍馬場的歷史沿革,顧同的心中,不禁升起幾分難以抑制的激動,儘管還沒有看到大馬營草原的盛況,可是隻從馬場牧正和張掖刺史的奏摺之上,顧同就已經感受到了大馬營草場的波瀾狀況。
“馬場計有西域汗血種馬十匹、大宛良駒一百五十匹、阿拉伯種馬千餘頭、蒙古馬兩千匹‘‘‘‘‘已經培育成功的戰馬,計有十五萬匹,尚有馬駒三萬‘‘‘‘‘但凡戰場所需,臣等即刻便能供應‘‘‘‘‘‘”
一次次的拿起大馬營牧正起草的這份關於大馬營馬場概述的奏摺,顧同就一次次恨不得立刻飛到祁連山顛,去看一看這一副壯闊景象,不過從涼州到張掖的路途卻還有一段時間,是以在迫切期待之餘,顧同也不得不按捺住心思,等待和大馬營馬場的初遇。儘管不渴望大馬營草場能在自己手中經營出馬匹兩百萬、駱駝一百萬峰的盛況,可是作為培養騎兵以及和蒙古騎兵決戰的重要戰略資源,顧同還是希望在戰爭沒有到來之前,大馬營草場能夠在為帝國增加五萬匹軍馬。
想到二十餘萬騎兵馳騁的景象,顧同也不敢想象那會是一副怎樣的美妙畫面,不過顧同知道的是,如果能夠在騎兵對決中勝過鐵木真,那才算是真正的勝利,以彼之長,作為攻擊手段,這樣的勝利,才會更加充滿意義,也只有在馬背上徹底征服草原民族,才能徹底征服一切遊牧民族對華夏農耕地區的侵略挑戰,才能換來中原的真正長治久安。所以,顧同在涼州會盟之後,才會專門駕臨大馬營草場,來觀看大馬營經營狀況和指導戰馬培育。
第615章 祁連,決勝之望(下)
皚皚千里雪,皎皎一天月。心如玉壺冰,身似瑤池客,懶赴五母晏,豈踐麻姑約,青女與素娥,嬋娟誰與越。
藍天映照白雪,輕風微微拂面。牛羊恬靜飲水,軍馬馳騁奔騰。山巔雪蓮,山下碧草,值此初夏之時,野花叢生,種野花爭奇鬥豔,異彩粉呈,清香醉人,花草間,蟲鳴,雀躍,峰飛蝶舞,山鳥啁啾,優美迷人,燿眼奪目;一望無垠的祁連白雪,綠如碧玉的遼闊草原,星羅掑布的牛羊馬群,碧綠清澈的雪域溪流,一切一切,都這樣讓人著迷。
如果不是大馬營牧正張代遠在身邊興致高昂的正在介紹大馬營牧場的歷史和現今狀況,只怕顧同都要忘了自己來到這裡的用意了。留戀的看了一眼這一副天地美景,然後顧同不捨的將目光收回,將思緒放在張代遠的介紹之中,只聽張代遠一腔驕傲的說道:“大馬營牧場,自漢武以來,有千年歷史,一千多年以前,漢武帝就在此處設立馬場,培育良種,並以當地蒙古馬為基礎,引進了各種西域良馬,培育出了漢軍騎兵主力乘用的山丹馬,大馬營馬場也憑此成為了歷代皇家軍馬養殖基地。山丹馬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膘悍,速度和持久力俱優,是乘用的良驥。比之身材矮小的蒙古馬來說,在戰場之上更具爆發力,在短距離的突擊之中,遠勝蒙古戰馬數倍。”
對於戰馬,顧同不是多麼熟悉,但是作為史學研究者,顧同還是知道蒙古戰馬以耐力著稱的優點的,想著蒙古戰馬的優勢,顧同就急忙向張代遠追問道:“戰馬耐力如何,如果是千里奔襲,能否堪當重任?”
“陛下放心,臣所育之馬,兼具爆發力和持久力,不僅有西域戰馬體型高大,雄健彪悍的特點,也兼具蒙古戰馬耐苦耐寒的優勢,可以這樣說,大馬營馬場的戰馬,要是拿出來和蒙古戰馬比的話,兩者高下,一眼就能看得出來,當然,騎兵作戰,不僅僅考驗的是戰馬,還有將士對戰馬的操控能力以及騎兵作戰指揮才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