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於傳統的社會主義體制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造成很深的積習,無論是在實踐上和觀念上突破它都不是很容易的事。就當前進行的改革的深刻性、全域性性而言,它又具有革命的性質。
鄧說:“我們把改革當做一種革命,當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革命。”
(82頁)他又說:“我們正在做的改革這件事是夠大膽的。
但是,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前進就困難了。
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儘管是有風險的事。“
(13頁)
很明顯地這是說,改革雖然也是革命,但它和所謂“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是完全不同的。因為改革並不是簡單地延伸和繼續過去已經進行並取得勝利的革命,所以它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四 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在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中,解放生產力就是要衝破國家高度集中,企圖包羅永珍的計劃經濟的束縛。鄧說:“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148頁)
我們過去總是把社會主義經濟和計劃經濟之間劃全等號。以為社會主義社會能夠實行那種計劃經濟,也必須實行那種計劃經濟。這是和對社會主義的一種誤解相關聯的。這種誤解就是以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人既然能夠有高度的
273
胡繩文集352
自覺性,那就能夠預先知道一切生產和經濟活動應該如何正確進行的細節,並把它反映在計劃中。
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
人的高度自覺性主要表現為,在宏觀上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科學地瞭解社會發展的方向;但在微觀上預知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細節是不可能的。硬要制定這樣的計劃,並賦予它以支配一切的權力,這就必然成為主觀主義、官僚主義。
在一切地方、一切社會集體、一切企業、一切經濟和生產的單位,乃至一切參與經濟生產活動的個人,都被要求嚴格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計劃而行動的情況下,就只有國家中央的一個積極性,其他一切積極性都被扼殺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被扼殺了。
這很明顯地是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相違反的。
鄧充分看到計劃經濟的這種缺點,認為改革就是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他說:“鑑於過去的教訓,必須改變閉關自守的狀態,必須調動人民的積極性,這樣才制定了開放和改革的政策。”
(24頁)他還說,“我們的經濟改革,概括一點說,就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
對內搞活,也是對內開放,透過開放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農村經濟一開放,八億農民的積極性就起來了。城市經濟開放,同樣要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135頁)。
毛澤東在1956年也看出蘇聯計劃經濟的缺點和錯誤,他當時提出了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這樣一個基本方針。
這一基本方針無疑是正確的。
如何實現這個方針呢?在後來的實踐和理論中,毛越來越走到企圖用政治的方法來實現這個方針。這樣就有“以階級鬥爭為綱”
,大搞群眾運動這一套造成嚴重惡果的方法。
接受這一
274
452胡繩文集
類教訓,鄧在改革一開始時,即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就說,“我們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
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學習,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
(《鄧小平文選(1975—1982)
》,140頁)。
能夠糾正計劃經濟的缺點的經濟方法是什麼呢?這種方法不可能是人們憑空設想出來的,而必須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經驗中探求。鄧說:“社會主義(這裡所說的社會主義顯然是指只搞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引者)
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
缺點在於市場運用得不好,經濟搞得不活。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如何解決?
解決得好,對經濟發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
(17頁)這段話裡對計劃經濟採取分析態度,不是一筆抹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