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人們只能根據他的過去來判斷他。可他一旦宣誓就職,人們就會用全新的視角來判斷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總統,人們以他將會成為什麼樣的總統為標準來判斷他,這種判斷從他舉起右手正式接過權柄時才開始,公眾在幾周內會形成一定的印象,然後這印象會不斷鞏固,這是個公眾心理的問題。
實際上,媒體和公眾已經開始在心中描述新總統:他在做什麼樣的事?他是什麼個性?他身邊的人對他有什麼影響?媒體和公眾把現實想象成一系列尚在發展中的故事,這是他們的本性。他們蒐集了大量的資訊,編輯整理,然後形成觀點在心中對總統做出定論。一百天之後,新總統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樹立並且有一直保持不變的趨勢,幾乎沒有哪個總統可以在以後的日子裡改變這一印象。
傑裡·福特在最初幾個月裡先是出人意料地豁免了尼克松,隨後又表現出反覆無常,使他在辦公室頭幾個小時裡留下的好印象煙消雲散,而給公眾留下的壞印象卻一直揮之不去。媒體一再把他描述成一個老好人、一個替尼克松收拾殘局的人、一個在美國選出新總統前的大管家。他的政敵也不斷重複這一論調,公眾被他們騙了,而福特被他們坑了。
儘管他的工作富有成效,統計記錄表示出實質性的進展,可只要他一走嘴,老印象就又復活了。在任期兩年多以後與吉米·卡特進行的總統辯論中福特有機會報一箭之仇,辯論中精彩的時刻是當馬克斯·弗蘭克爾問他波蘭問題時,福特稱波蘭是一個不受蘇聯統治的自由國家,提問者大吃一驚,又問了一遍,以期給他機會改正,可福特仍固執已見。後來他解釋那不是他亂中出錯,而是他想竭力傳達給蘇聯一個訊號,不要把波蘭當成永久的殖民地。
他的解釋無濟於事,這簡直釀成了災難,《時代》週刊把這個回答稱為“全世界最大的洋相”。起初公眾並未注意這點,開始的民意測驗表明福特贏得了這次辯論的勝利,但媒體彷彿中了邪,令人作嘔地報道老傑裡·福特連事實都搞不清楚,他用了一句蠢話就解放了波蘭。很快,早期的印象又一下子復活了。
美國人一聽報道,就開始改變了主意,辯論之後的第二天上午,競選班底的負責人鮑勃·蒂特作總結報告時,白宮裡人人心情沉重,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據他的私人統計,福特的支援率又在不斷上升,他以為福特贏了。可到了中午形勢卻完全變了,吉米·卡特成了勝利者,還在聲稱已經做好了上任的準備。如果公眾能意識到福特是個外交政策權威,就不會在意這個錯誤了,但由於先前他把自己的形象搞得不堪一擊,這就成了彌天大錯了。他的競選勢頭明顯削弱,一些人認為他在辯論中輸給卡特,得怪那個錯誤。
實際上,他之所以會丟掉總統位置還要歸咎於任職初的一百天,豁免這個開頭就不好,之後又進一步惡化。在他一點兒也沒有準備好時,就去領導這個國家,而且犯了一些錯,這錯誤出於天真和缺乏經驗,就是以後不再犯,也使公眾形成了對他的印象,之後一直沒有根本改變。開頭的日子對於領導者來說真是太珍貴了。
傑拉爾德·福特4 一個有個性的人(6)
3.弄巧成拙
福特卸任前幾天,他的一幫顧問為迪克·切尼這位頗受敬重的白宮辦公廳主任舉行告別晚會,那天晚上他收到了一個獨特的禮物,是個扭曲了的腳踏車車圈,車條不是變了形,就是斷了。切尼立刻會意,放聲大笑起來。
我們的思緒又回到了總統剛繼任的時候。起初,福特在國會山的死黨不想讓任何人擁有絕對的權力來操縱白宮,那是尼克松的風格。福特在回憶錄中寫道:“我不想讓辦公廳主任權力太大。威爾遜用了豪斯,艾森豪威爾用了謝爾曼·亞當斯,尼克松有霍爾德曼,我很清楚那些最高助理都給他們的總統帶來了不少麻煩。我決心自己扮演好這個角色。”福特班底中的哈特曼對霍爾德曼一定沒有好印象,他們痛恨尼克松的一切,而最討厭的就是霍爾德曼,因為他們認為水門事件主要歸罪於他。
為了與尼克松劃清界線,福特團隊決定不採用分級管理體系,那是尼克松和艾森豪威爾時代的東西,他們要採用早些年入主白宮的民主黨人所採用的管理模式“軸輻”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總統是活動的中心,另外十幾個顧問都獨立與他接觸。他是軸心,顧問是輪輻。福特自己當頭兒。
福特此舉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作為新總統,尤其是匆匆上任的新總統,他必須抓住最重要的大事,而沒有時間面面俱到地處理小事,與周圍所有人打交道。這時又沒有別人替他負責,結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