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的生活方式和他在公眾面前的言論不相一致,但他的追求者並不介意他家庭內部的緊張關係。”
里根在伊朗門醜聞中表現出來的虛偽行為極大地影響了他的領導力量。在很久以前,里根曾做出過保證:美國將永遠不會就人質問題與恐怖分子達成任何交易。迫於議會的壓力,里根也只好放棄援助尼加拉瓜的對立方的打算。為里根工作的奧利弗·諾思和其他人在秘密做著違反總統公眾諾言的勾當,儘管管理部門已經揭發了其錯誤行徑,但這件事給里根帶來了極壞的影響。
就像理查德·沃思林對我說的那樣,里根在他任期的前6年裡同公眾之間建立了堅實的信任感。人們相信他言行一致,公眾對他的信任是里根力量的根基。伊朗門事件這段插曲是致命一擊,這倒不是因為這惡行本身,他們的確錯了,而是因為錯誤行為割斷了里根與公眾之間的紐帶。人們第一次看到政府的秘密行為同里根的公眾言論大相徑庭。人們心中最可寶貴的東西被打碎了。里根第二任期內前16個月裡,支援率超過60%,而1986年末伊朗門醜聞發生後,他的支援率降到47%。哈里斯民意調查顯示他的“可信度”從66%下降到43%,是記錄上所顯示的最嚴重的下跌之一。該民意調查還顯示出67%的人認為伊朗門事件是里根在任期內犯的最大錯誤。儘管里根做出的努力在控制負面影響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他在公眾心目中原有的信任度再也無法完全挽回。伊朗門事件發生在里根任期即將結束之時,這對里根而言是幸運的。如果這件事發生得再早點,里根就不可能和公眾之間形成堅固的聯絡,是這種緊密聯絡使他穩穩地做了6年總統,他的領導也會因此而失去活力。
聚焦於他人
如果你經常聽當權的人發表言論,就會意識到他們在不斷地把話題拉回到自己身上:“我認為”“我是這樣處理國家生活中的最新事件的”“你或許想了解我的童年生活”,怪不得用那麼多年的時間處心積慮向上爬的人言必稱我,如果想爬到頂點則更得如此。這毫不奇怪,但效果並不好。喬治·布什,尤其是克林頓都曾讓聽眾將焦點匯聚在他們個人經歷上。起初,這些事看上去還挺有趣,但過一段時間之後,這些經歷就降低了領導人的身份,終有一天會有評論說,故事真沒意思。
里根不願意自省,更對談論自我不感興趣。里根在大部分時間裡所想的、所談的都是他人,因此他內心有安全感、又欣慰。里根決心建立私人空間,這樣,他和南希就在他們的私人生活外建立屏障。表面上,里根是位和藹可親的總統,但全體工作人員卻對他的內心防護保持謹慎,都想知道他骨子裡究竟是什麼樣的。林登·約翰遜在總統家庭居住區內上廁所時,會和他的助手聊天;而里根的工作人員中,很少有人能到他的居住區去。由於里根不經常寫便條,所以關於他的內心世界,我們知之甚少。除了肯尼迪和卡特,里根是繼羅斯福之後惟一一個沒有認真記錄他在橢圓形辦公室的經歷的總統。他的書《美國人的生涯》不是寫做總統的生活,更像一部生活小說。
里根拒絕向埃德蒙·莫里斯敞開心扉並不意味著他空虛,在這點上莫里斯的判斷有誤,這恰恰說明在過去70多年中,里根沒向世人展露的部分,在面對他的傳記作家時依舊不願展露。即使是南希,在里根那裡既扮演母親,又是妻子,也不能完全瞭解他。我不清楚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是否有些情況被遺漏了,我不清楚,也許沒人能搞清楚。里根總是非常神秘。我們所知道的是不管他內心怎麼想,他的性格與他所處的時代所發生的事件是互動的。他從不試圖偽造,也從不像一些政客那樣製造面具來隱藏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他就是他,人們因此而信任他。
很顯然,莫里斯對里根作為政治領導人不感興趣。但是如果他曾努力搜尋的話,他可能會發現更肥沃的土地。那是里根的閃光所在,也是里根本人最關注的領地。在半個多世紀的過程中,里根已學到其他領導人所發現的言行規則:如果他更多地聊他人而不是自己,那麼他和大家的關係會更好。因為他的聽眾們認為他們在考慮自己的旅程,因此更願意選擇一條更光明的路去走。
里根最喜歡鼓動人們相信他們能成就大事,方法之一是描述在他們身邊的英雄們。想想1982年裡根在國情諮文中運用的象徵主義的意義是什麼。他站在共和黨的講壇上,指向包廂裡的一位客人,他是個年輕人,叫萊尼·斯庫尼克,每人都知道他的故事,就在幾天以前,他冒著生命危險,潛入到冰冷的波托馬可河裡去救一位遇難商用飛機的倖存者。電視攝影機照下了這個過程,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