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頁)
�品蛑行墓慍∩稀�
在裡西強斯克和伊玖姆之間的第1坦克集團軍地帶內,俄軍也被擊退,並且退過了北頓涅茨河。這樣,在幾星期之內,曼斯坦得以順利撤退,並大舉反擊,消除了被圍的威脅,使勝利在望的敵人遭到慘重損失,並重建了由塔幹羅格到貝爾果羅德的南部綿密防線。師的數量對比是八比一,俄軍佔優勢。這些行動再次表明,只要有能正確運用戰術原則的指揮官,而放棄那種束縛手腳的“拚命死守”的刻板原則,德軍部隊是能夠乾得很好的。
1942年12月至1943年2月,曼斯坦面臨的問題是很複雜的,可以認為,他能把德軍從高加索撤出並向哈爾科夫反戈一擊,這一勝利是偉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還沒有任何一位將領取得這樣的成就。德國軍事評論家裡特·馮·施萊姆說這是“北頓涅茨的奇蹟”,然而這並不是什麼奇蹟,勝利是由於指揮官善於判斷和深思熟慮才取得的。
第4坦克集團軍在二、三月的反擊中,值得提出的有以下幾點:
1.高階指揮官沒有限制坦克兵團的行動,而給它們賦予了“大縱深的任務”。
2.坦克兵團對於它們的翼側沒有顧慮,因為上級指揮部掌握有現代化的步兵,可以保障翼側。
3.包括坦克軍在內的所有坦克兵團指揮官都在第一線指揮戰鬥。
4.實施的攻擊無論在時間和地點上都是出敵不意的。
下面不妨看看,俄軍對這次出乎意外的攻擊是怎樣反應的。俄國軍人在性情上是不穩定的,他們打仗是靠大家的一股衝勁,因此從勝利前進一下子變成倉卒的退卻,他們是受不了的。在反攻期間,我們親眼看到俄軍中那種無比驚慌的情景,但是俄軍卻善於在有計劃、有組織的防禦中進行頑強、甚至是瘋狂的抵抗,這一點是令人驚異的。確實,俄軍防禦上很細密,在集中兵力的進攻上卻不講究,一旦遇到突如其來的、沒有預料的情況,就很容易陷入混亂。曼斯坦的這次行動表明,要用機動作戰對付俄軍集中兵力的進攻,而不能採取陣地防禦的辦法。俄軍的弱點在於不能應付突然情況,這是他們最虛弱的一面。曼斯坦認清了他們的弱點,他還認識到我們的強點在於所屬的指揮官都訓練有素,而且能夠獨立行動並善於指揮。這就使得他所屬的師順利撤退幾百英里,隨後又用這些師進行了有力的反擊;致使手足無措的對手遭到沉重的打擊。
政治問題
哈爾科夫反攻以後,有三個月的時間是相對平靜的。我利用這一間歇時間,直接研究了一下俄國共產主義問題。我得機會就去訪問斯大林諾和哈爾科夫的工廠,並盡我的可能去了解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這些活動有它輕鬆的一面,我學會了許多歡快而喧鬧的烏克蘭農民舞蹈。
我還算走運,沒有碰上游擊隊員。游擊隊有時就在緊靠前線的地區活動,烏克蘭大草原不適於游擊隊活動。然而,俄國中部和北部的密林區,是很便於游擊隊活動的。至於對待游擊隊問題,我們軍隊所採取的原則,當然這也是各國軍隊所公認的原則,那就是不擇手段地保護自己部隊不受游擊隊的侵犯。自從十七世紀開始,就制定了交戰雙方都應遵守的法規和慣例,但這些不適用於游擊隊活動。對此,那些蓄意組織和支援這種恐怖作戰形式的政府應負重大責任。蘇聯在平時就全面訓練和組織游擊隊。然而他們的成功,主要是依靠當地居民的支援,而這種支援在烏克蘭肯定是找不到的。
一九四三年春天,我親眼看到,德軍受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友好的迎接,教堂重新開放了,已經加入集體農莊當了工人的農民在期望收回他們自己的農莊。居民們再沒有秘密警察的監視,也不要經常害怕被送到西伯利亞的強迫勞動集中營了。經過對數千戰俘的詢問和長時間跟他們談話,使我深信,一般俄國人都不信任共產黨,許多人非常懷恨它,特別是懷恨共產黨的官員,有成千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甚至在德軍於一九四二年冬天遭受慘重的、災難性的挫折以後,還拿起武器,要把俄羅斯從共產主義的桎梏下解放出來。
希特勒把俄羅斯從共產主義桎梏之下解放出來,而給它建立起帝國制度。烏克蘭人特別厭惡那些臭名遠揚的省長,俄國人希望有一個反對斯大林及其一夥的俄羅斯政府。但是這些都沒有實現。集體農莊還繼續存在,只是改了名字,叫做“公產”;沒有建立起俄羅斯軍隊,因為如果這樣做了,希特勒就要被迫承擔某種與他的政治計劃相對立的責任,只是勉強同意建立一些哥薩克人和烏克蘭人的地方師。俄國人只能成為“自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