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陸軍大臣居然可以講出“只是一個師團的話”。也就是說陸軍已經成了參謀們的私產。雖然大名叫“國軍”(“大日本帝國陸軍”,“大日本帝國海軍”的簡稱),綽號叫“皇軍”(天皇的軍隊),但實質上只是那些參謀們的私軍了。這不是,陸軍大臣就可以輕輕鬆鬆地一句話,百分之五,六的軍隊就可以不要了。
就這樣,從1939年7月3日開始,關東軍開始向蘇蒙聯軍進攻了。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三十九)
當時關東軍估計蘇軍是步兵9個大隊,火炮120門,坦克150輛,飛機150架,汽車1000輛,再加上蒙軍兩個師總共3000人的兵力。(其實是兵力57000人,坦克500輛,裝甲車385輛,火炮542門,飛機515架)。
吃過一次虧,“皇軍以一當十”的昏話是沒人說了,但是“日軍一個師團相當蘇軍三個師團”依然還是辻政信的口頭禪。因此看看兵力對比,似乎很可以和俄國人一拼了。
其實呢?完全不是這樣。先不要說步兵兵力,就火炮來說,關東軍當時能和蘇軍抗衡的90式就只有24門,其餘全是三八式野炮,上了戰場比吹火筒也就只多了兩個木頭軲轆。而一個蘇軍野戰師光15厘米榴彈重炮就有24門。
蘇軍當時是在積極備戰,對武器相當重視。中國戰場幾乎是蘇聯人的武器試驗場,從全面抗戰開始,蘇聯在給中國武器方面就從來沒有吝惜過。一來中國戰場可以有效地拖住日軍,減少了蘇軍的後顧之憂,二來這些武器能不能透過實戰的檢驗,也是蘇軍所關心的。這次的諾門坎,皇軍就成了俄國人的試驗品了。
蘇軍光光在諾門坎使用的坦克,就從一開始的BT…5到BT…7最後是最新式的T…26換了三種,飛機也從雙翼的伊…15換到單翼的伊…16。早期的伊…16迴旋效能比日軍使用的97式戰鬥機差,蘇軍立即改變戰術,用俯衝攻擊,迅速脫離的辦法反過來壓著日軍打。
而且蘇軍飛行員和地面部隊都是輪換作戰的。日軍沒那麼多飛行員,也沒那麼多地面部隊,只能從頭到尾硬撐。
關東軍出動了三個炮兵連隊(團)共82門炮,而蘇軍光15厘米重炮就有38門。而且射程比日軍遠的多,陣地設在日軍無法目視的地方。日軍只能出動偵察機輔助瞄準,15架偵察機沒兩天就被蘇聯戰鬥機和對空炮火給敲了個精光,只好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老辦法:氣球。但氣球一上天就被蘇聯人打掉,最後就只能閉著眼睛瞎打,蘇聯人沒打到,自己人倒捱了不少炮,還死了不少指揮官。最後到7月25日,只好乾脆把炮兵撤出戰鬥。
飛機呢?這麼說吧,有人把太平洋戰爭時日軍沒有制空權的原因最後歸結到了諾門坎。說諾門坎把日本陸軍航空兵給消耗完了。參戰的“第二飛行集團”(就是原來的“關東軍飛行集團”,當時日本陸軍就只有兩個飛行集團,“第一飛行集團”還只是剛剛組建)幾乎全滅,被擊落擊毀飛機166架,死殘飛行員47人,而且幾乎全是佐級飛行員。雖然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日本陸軍號稱有六個飛行師團,終戰時有16個飛行師團,但陸軍航空兵的精英在諾門坎就已經給耗沒了。
地面部隊呢?就更慘了,死殘,失蹤達17898人,損失率達27。7%;連隊長(團長)級指揮官幾乎全部戰死或自殺。第23師團更是損失率達到70。3%,換句話就是被全殲了。身負重傷的第72連隊連隊長酒井大佐被辻政信找上門去,給他一把手槍。幹嗎?自殺用。戰後自殺的大佐級軍官就有三名。
日軍軍官有兵敗自殺的傳統,但逼迫敗戰軍官自殺,這是唯一的一次。
為什麼要逼軍官們自殺?辻政信是在殺人滅口,把失敗的責任推到一線軍官的作戰不力上以掩飾自己的決策,指揮失誤。
一般在談到諾門坎事件的時候,總要說到日軍的情報能力差。但是在諾門坎事件中,差的是日軍的情報處理能力,而不是情報收集能力。
日本陸軍所說的不重視情報,,情報來源不足什麼的,主要是指英美情報。而對華,對蘇,對德從來不缺情報,其原因以後再說。現在就說諾門坎事件吧,蘇軍除了強大的火力和支援這種火力的運輸外,沒什麼新的戰略戰術。1932年日本陸軍就已經翻譯下發了蘇軍的《野外作戰要領》,1933年日本陸軍還專門制定了《對蘇戰鬥法要綱》呢。
蘇軍在1936年修訂了《野外作戰要領》,從原來的利用戰略縱深打持久消耗戰的戰略轉變到利用優勢炮兵,裝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