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進駐西藏
為了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清朝必須控制西藏,因為拉薩的喇嘛寺院不但對藏人生活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力甚至還遠及蒙古。好兒個世紀以來,藏人在中華帝國的邊緣地仄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唐朝時他們已經頗為強大,足以直搗印度或遠征長安。元時喇嘛教的勢力已經開始在蒙古各部迅速傳播開來二明初時西藏與中原保持著定期的朝貢關係,永樂帝還親自接見過藏使,賞賜封號並委任官員:不過,明朝時藏傳佛教內部進行廣一場改革。黃教領袖宗喀巴提倡禁慾、完善宗教會議、懺悔、靜修等制度而與以前的紅教相決裂少晚明時期,黃教的勢力傳入蒙古,與紅教一道成為支配蒙古人政治和宗教生活的兩大力量。
根據喇嘛教的靈魂轉世信仰,宗喀巴的傳入(即黃教的領袖)從所謂“轉世靈童”中尋找。當他的第三代傳入去蒙古弘法時,士蒙特蒙古俺答汗上尊號為“達賴”(大海之意),是為達賴三世。當他於1588 年去世之後,一名蒙古族轉世靈童繼任為四世達賴。這樣,蒙古各部與紅教、黃教依靠這種宗教性的政治權力形成了一股力量。與達賴喇嘛並稱的紅教領袖是“班禪喇嘛”) 繼而又於l600年左右在現烏蘭巴托地區出現了類似大主教的“活佛”。
後來達賴喇嘛成為西藏的世俗政權領袖,名義上歸順中央井接受清政府的冊封,這樣,亞洲腹地的宗教一政治秩序就建立起來了。不過,達賴喇嘛是在蒙古人和滿洲人的支援下才逐步在西藏確立起世俗政權領袖這一地位的。甚至一早在滿人入主中原之前,青海蒙古固始汗就於1641 年進兵拉薩,一舉消滅了那裡的紅教勢力,建立起政教合一的蒙古政權,尊奉五世達賴為精神領袖,並重修了達賴的駐地布達拉宮。
當康熙征伐噶爾丹時,很自然地將達賴喇嘛視為一張王牌,因為當時的喇嘛寺廟中聚集了大量的青年壯士。結果在清政府的支援下,蒙古人於1750 年進駐了拉薩:這引起了準噶爾部的不滿,但結果卻是導致清政府於1 720 年直接用武力接管了西藏的事務。不久西藏爆發了內戰(1727 一1728 年),清政府再次派軍1 。 5 萬人進駐西藏。此時達賴的權力受到清政府正副兩名駐藏大臣及駐軍的牽制。準噶爾部於1750 年再次起兵叛亂並}J .濫殺無辜,清政府又第三次用兵西藏。最後形成的局面是,達賴在西藏的統治地位必須經過中央冊封方才有效,其統治機構由藏人主持日常事務,但必須在清朝駐藏大臣和1500 名駐軍的監控下進行。這樣,經過無數艱難挫折後,西藏的政權終於牢牢控制在了清帝國的手中。
二、清代的統治
滿人勢力的鞏固
滿人人關以後面臨的最大間題,就是如何將權力掌握在滿人手中二山於滿人只佔全國總人口的2 % ,這個任務不可不謂艱鉅。他們必須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及權利,力圖不被漢人同化,以此來維護其民族意識與民族特徵。
維護皇族權力的途徑之一就是打好自身的物質基礎,他們圈古了大片土地,並透過徵收各類專門的賦稅積累了大量獨立於國庫收入之外的財富,同時建立了內務府來管理這些財富。這些錢不僅供給宮中的花銷,另外也是皇親貴族(他們從親王到貝子共有12 個等級)的經濟支出。這些人的爵位父子相及,但通常要例減一等,這樣貴族子弟們就有了上進的動力。另外還有上下31 級滿洲貴族,他們亦從清帝那用接受封賞與俸祿。
其餘滿人都編入旗籍,即是所謂“旗人”,他們都分得一片土地及一份俸祿,不受地方官府管轄,但他們亦不得經商、從事體力職業或與漢人通婚、採用漢俗。旗人中仍然保留了傳統的氏族制度,另外他們還必須學習滿文.另一方面,大清國的國民都必須留起辮子,以此表示臣服。
八旗部隊在軍事上控制了全中國。1644 年登記在冊的八旗士兵有16 。 9 萬人,到了18 世紀則增至35 萬人― 儘管實際人數並沒有這麼多。各地的八旗駐軍均由“大將軍”(西方人稱之為“韃靼將軍”)統領,主要駐紮在北京(25 營)、西北及各大城市,如成都、南京、杭州、福州、廣州等地,另外南方一些戰略要地也都有八旗軍隊駐守。八旗駐軍一般為4000人左右,與其家屬居住在城內的某一地區,而不是像13 世紀的元朝軍隊那樣駐紮在城外。
清代的另外一個軍種是“綠營兵”,系仿明代軍制而建,在17 世紀末有59 。 4 萬人,至19 世紀早期發展至64 萬人,共12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