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降將吳三桂(1612 一1678 年)在滿洲人征服中原中起了關鍵性作用。吳三桂是遼東人,當李白成進犯北京時,崇禎帝曾命他進京勤王。但救兵未到,京城已被李自成攻古,於是吳三桂投降了駐紮在山海關以東的多爾衰的部隊,並配合滿洲兵把李自成趕出了北京。這時滿洲人亦大舉入關,消滅了國內其他反對力量,其速度之快連滿洲人都感到吃驚。滿洲人原想在關外建立與明朝分庭抗禮的政權,但乘國內農民起義和明朝降將的幫助,竟然奪取了全中國的政權。
吳三桂在引清兵人關後的30 年中為滿清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自己也登上了權力的高峰。他盤踞在雲貴一帶,境內實行貿易專賣,同時仍向清廷領取軍炯。他與另外2 名遼東籍降將(後者分別統治廣東和福建兩省)合稱“三藩”,兒乎成為獨立的割據勢力。後來吳三桂於1673 年起兵造反,其他2 人也隨即響應,這就是所謂的“三藩之亂”。這場內戰使得19 歲的康熙帝措手不及,直到1681 年才平定下去。
臺灣是最後被清軍攻佔的一塊漢人土地。儘管當時很多商人和海賊都頻頻光顧臺灣,但臺灣始終“不歸王化”,類似明朝的一塊海外殖民地。從l642 一1662 年,設在現雅加達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荷蘭人稱之為Formosa ,意為“美麗”)設定了幾處驛站。抗清名將鄭成功(1624 一1662 年)及其家人就是以臺灣為根據地開展反清復明的軍事活動的。鄭父曾是海賊,後受到明廷的招安。他與澳門的葡萄牙人(後者曾為他施洗)、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和日本人(其妻即為日本人)均有些交往。鄭成功深得南明小朝廷的賞識,曾被賜以“朱”姓,故又稱“國姓爺”,荷蘭人又訛傳為“Koxinga ”。自1646 年至1658 年,他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控制了福建沿海的大部分地區。
清政府還是按照以住的陸戰經驗來對付鄭成功的海上軍事力量。仿照明時防禦樓寇的方法,他們實行封海禁運。鄭成功奮起反抗,大舉進攻南京,遭到失敗後於1661 年退守臺灣,以900艘戰船的兵力趕走了盤踞在那裡的荷蘭人。鄭成功死後其子繼續統治臺灣。此時清政府下令將沿海居民一律撤後200 裡,空出的地帶由清兵把守,這樣就切斷了臺灣島內人力、糧草和絲帛的供應。這一政策對臺灣並未造成多大的損害,但鄭氏政權卻因支援三藩的叛亂而被清廷視為心腹之患。清廷最終在平定三藩後於1683 年攻古了臺灣。這樣,清兵自人關以來,經過兩代的努力才真正統一了全中國。
直到現在,若非先控制了亞洲腹地,是很難輕鬆維持對中國的統治的。滿清一開始就致力於將內蒙古地區併入新朝的版圖,繼而又在17 世紀晚期征服了外蒙古,到了18 世紀更攻佔了現新疆地區併成為西藏的保護國。滿洲人佔領內蒙古後將蒙古人編為八旗,其身份介乎臣屬與盟友之間:清朝為蒙古人提供了發揮能力的機會,同時也加強了明代遏制蒙古的措施,如限定其活動範圍,確立世襲的首領制度並加以封號爵位,設立蒙古衙門,開設蜂站和定期定點的互市,並不時賞賜晉見的蒙古使者等等。總之,清朝繼續將萬乘之尊的“天子”視為各種榮譽和恩澤的源泉、並將中原的文化、商業和各種典章制度都繼承了下來他們川分而治之的辦法依靠內蒙古人來對杭外蒙古人,少子嫡長原則來防止謀逆現象的發生,採用結盟的方法來打擊叛亂分子,同時也很小心地不討任何一個蒙古首領總攬大權。為了實現這一點,滿族統治者特別設立了“理藩院”,與六部同級。
為了實行這一制度就必須時時留心,有時還需訴諸武力。17 世紀末,盤踞在阿爾泰山及伊犁河流域一帶的西蒙古支脈― 準噶爾部一首領噶爾丹發動了叛亂。噶爾丹幼年曾在拉薩做過喇嘛,因此他起兵造反得到了西藏的支援。1670 年他入侵新疆至哈密一帶,後來還跨過外蒙,到克魯倫河一帶騷擾搶劫。康熙帝興兵應戰,像永樂帝一樣於1696 年率領8 萬大軍御駕親征。清兵動用了火炮等武器,最終在庫倫(現烏蘭巴托)以南一役擊敗了叛軍。
但最終全面平定叛亂是在18世紀50 年代。經過一系列蒙古各部的叛亂、謀殺、篡逆入侵和遷徙之後,清兵於1755 年至1757 年分3 次入駐伊犁,完全消滅了準噶爾部的叛軍力量,並於1758 年至1759 年又成功地鎮壓了新疆回部的叛亂,從而牢牢掌握了阿克蘇、雅爾罕、喀什等綠洲地區。這是繼漢、唐、元之後中國天子第四次統治遠達帕米爾地區的塔里木盆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