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部分(第2/4 頁)
恭敬地閒聊,氣氛倒是極融洽。
不知怎的,話題漸漸引到了關於治理百姓的事情,大約是有人暗示張柔治理順天府有功,保州等地治理非張柔莫屬雲
“安肅郡公治理順天府有功,孤早有耳聞。亂世之中,百姓所求的不過是一片得以安身立命之所罷了,幸有安肅郡公這樣地豪傑,才讓數十萬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趙誠道,他端起酒杯道,“來,孤敬安肅郡公一杯!”
安肅郡公就是張柔的新爵位。張柔連忙呼道:“臣身為國主麾下小卒,不過是代主治理百姓,怎敢如此放肆?國主莫要折煞微臣了!”
張柔見自己的部下當著趙誠的面如此地吹捧自己,身上冒著冷汗,這不是明擺著要挾秦王嗎?他可沒部下們那樣天真地以為趙誠在河北東西路一點根基也沒有。他不希望趙誠逼自己,但更不想激怒趙誠。
念及於此,張柔趁機邀眾人起身道:“我等如失主之牛羊,又如失雙親之郭,今國主不嫌過往,待我等如子。我等不如趁此機會,祝吾大秦國國泰民安百業興旺,祝吾王早日一統河山,開萬世之盛景!”
“好,承諸位吉言,孤願與諸位滿飲!”趙誠開懷大笑,“來,幹!”
產自中興府的烈酒入了腸胃,人人各有不同滋味。
一個緊鄰張柔而坐的壯年男子。名叫喬惟忠,他是張柔最早的老部下之一,起身奏道:“微臣上次讀報。聽說朝廷將派稅臣監督河北諸州,不知可有此事?”
“確有此事,喬將軍以為有不妥之處嗎?”趙誠點頭故意問道。
“微臣不敢!”喬惟忠躬身道,“身為國之子民,為朝廷交稅納糧,是吾王子民的本份。只是微臣想知道朝廷將對河北如何徵稅。”
趙誠飛快地打量了左右眾人,見大廳之中安靜了下來,眾人都屏氣凝神,他心思如電。略想便道: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喬將軍有何可以教孤?”
“微臣不過是莽夫罷了,不敢妄言朝政,但金主南渡之前,我燕趙就已不治多年,後連年兵亂,天災**,百姓流竄不知所往。眼下雖有小治,然臣以為各地民情皆有所不同。倘若在順天府亦實施河西法令,怕有所不妥。”
“昔年蒙古人入燕趙,只有劫掠,向無治理。及耶律楚材為中書令,耶律大人反對改漢地為牧場,禁掠民為驅口,編籍戶口,設十路課稅所,以儒臣為課稅使。方有如今之大治。耶律大人當年地舉措。我河北軍民至今仍其恩澤,百姓也頗覺方便。倘若今後更弦改張,怕激起民變。”有人在角落裡說道。
趙誠地目光向聲音來處一瞥而過,見對方不過是角落裡地一位文官模樣的人,雖然心裡很不痛快,卻邊聽邊點頭表示同意。
“嗯,耶律楚材是孤之重臣,孤能有今日亦有其大功!”趙誠讚賞道。
“是啊,耶律大人臣服於吾王御前,如魏徵遇唐太宗是也!”有人吹捧道,這當然不是在吹捧耶律楚材,而是在吹捧趙誠。
趙誠臉上浮現出洋洋得意地神采來,好像真以為自己是唐太宗。他心中其實在冷笑,耶律楚材當年的主張可不止這些,能實現地微乎其微,就是這稅制也是妥協的產物。蒙古人要以丁為稅,可漢地自唐末行兩稅法,很早就是以財產多少尤其是田地多少為主要徵稅稅目,豪強們明知蒙古人的徵稅方式不合時宜,卻反對耶律楚材當年的計劃,原因是要是以丁為計稅方式,他們家家擁有大量的土地,卻不需交稅,又擁有大量的家奴,並不是要交納稅賦的戶口。只有那些擁有少量田地的百姓,及商人、工匠才要交稅,更不用說其他雜稅雜役,更是與他們無關,廣大佃戶的處境最差。
“嗯,自河北歸順我大秦國以來,各地每年秋末往朝彎糧不下五十萬石,帛八萬匹,銀不曉十萬錠,如此不致令朝廷所用捉襟見肘,甚善!”趙誠點頭道。他所說地是各諸侯每年孝敬給他的份子錢,一如當年蒙古人時那樣。
“為朝彎糧輸帛輸銀,那是我等的本份,豈能拖延?”眾人紛紛說道。趙誠地表態令眾人鬆了一口氣。
喬惟忠見趙誠臉上有些憂慮之色,忙問道:“國主是否以為有些不妥之處?”
“如今國家初興,正是用兵於外之時,蒙古人仍不服,屢屢南下侵饒,遼東女真仍隱匿山林,企圖東山在起,而金主躲在汴梁城內不肯投降。中都、西京、北京等路亦需治理,凡此種種皆需耗費錢糧億萬,孤深感力有所不及也!”趙誠嘆道。
“是啊,僅憑河北五十萬石糧食,二十萬而子,怕是有些少了吧?”何進在一旁故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