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部分(第2/4 頁)
讓宋將軍得償所願!”
“末將遵令!”宋平退下。
其他蕭不離、陳不棄、鄭奇、郭德海、秦九、衛慕等各有嘉許、勉勵。
驍騎軍與神策軍各自的統領葉三郎與郭侃肩並肩地站到了趙誠的面前。
“天有多高,爾等就應飛多遠;地有多遠,爾等就應該走多遠。”趙誠道勉勵道,“有志不在年高,只有天涯海角才是你們二人策馬賓士的邊界,孤希望能有一天,你們率我大秦國健兒馳到天邊,在那裡立上一碑,上面就寫下你們自己的英名!”
“我驍騎軍定會率先抵達天邊,在那裡立上一碑,上面更會刻上吾王的仁德與威武!”葉三郎當仁不讓地說道。他得意地看著郭侃。“神策軍只願做天下第一,不甘人後!”郭侃卻看都沒看他一眼,驕傲地向自己的君王奏道。
用手機隨時隨地看小說,欣賞最新文學章節請訪問:wap。qixinge
第二十一章 盟約㈠
一場莊嚴而又不失活躍的盛大祭與閱武落幕了。
留在中興府數十萬百姓腦海中的,不僅有賀蘭軍的肅殺雄壯之氣,神策軍與驍騎軍健兒的好勇爭勝之心,也有秦王趙誠那驚鴻一箭。
對於那些從秦國版圖以外來的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們,秦國君臣一心上下一體奮發向上的軍心、民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秦王一聲號令,上千名各族健兒紛紛躍入校場一比高下的勇氣與爭勝之心,更讓陌生人們驚羨、膽寒和焦慮。
領兵將軍們在痛飲趙誠親自奉上的烈酒後,齊齊告辭,躍上戰馬,奔赴自己的任所去了,也帶去了趙誠的信賴與期盼。
這是一次成功的國家大典。圍觀者念念不捨地漸漸散去,秦王趙誠與大臣們仍留在閱武臺上。
耶律楚材進言道:“稟國主,從今日我朝健兒踴躍比試之盛況看,其忠勇護國之心固然可嘉,但臣以為,這卻突顯庶人精忠報國之途太窄。方今國朝新創,以武立國,武藝高超者可為將為校為尉,沙場搏擊獲得功名,縱是僅有幾分氣力之匹夫,也可在軍中為一小卒,亦有機會搏得功名獎賞。然為文者,又當何如?”
“晉卿有何諫議?”趙誠點點頭道。
“正因為國朝正處蒸蒸日上時,無論是京師還是地方,均需文臣為國所用。況我朝司衙部屬尚不齊整,然可用之人者亦太少。臣以為我朝不如明年秋天立科舉,好為朝廷選舉人才。”耶律楚材躬身奏道。
“耶律大人此言雖甚善。然我朝不比中原或江南,一來讀書之人本就少,二來讀書人中年已及冠者更少。故我朝若是也立科舉,依臣看,怕是將賀蘭書院中年長之學生悉數收之,榜單才可一觀也!”高智耀道。
高智耀是擔心榜單上太過難看,在矮子裡選將軍不如不選。
“國家掄才大典,乃國家之取士治世之根本。豈能因此而遲遲不開?”耶律楚材道,“書生若得晉身之道,則喜不自勝,必發奮圖強也!取百人是取士,取一人也是取士,民不遺才方才是正道。”
“科舉自是要開地,不過孤對科舉有些異議。”趙誠道,“諸卿以為何為人才?”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方為大才!”王敬誠道。=
“上能安邦定國,下能安撫一方百姓。前者為大才,後者為中才、小才,都是才。”耶律楚材道。
“術業有專攻,能對國家、地方或百姓有用,即是才!”高智耀道,他將人才標準定得很低。
“那卿等說一說,科舉所舉之士,就一定能安邦定國嗎?”
“這自然不一定,有才無德者,則是國家大患。”耶律楚材道。
“那就是以德為先嘍?”趙誠笑著道。
三人不敢回話。因為科舉是無法考出一個人的品德上有沒有虧欠,所謂奸臣往往也是科舉出身。
“德暫且不談,暫論才學,諸卿以為帖經、墨義。能考出一個人的才學,甚或詩賦?”
所謂帖經就是默寫經文,墨義就是默寫傳注,考地都是一個人對經義的記憶力,至於詩賦那就是一個人的文采了。這對治國或者治理一方百姓,並無實際的意義。
“策論,非有專門研究者,無應對之法。”耶律楚材道。
他朝一邊沉默不語的烏古孫仲端撇了撇嘴。此人正是金國承安二年的策論進士。這烏古孫仲端一邊裝做對秦國君臣之是的談話並不在意。一邊卻豎著耳朵聽。趙誠與他的宰相們對此並不介意,因為他們所議地並無秘密。
“若是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