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3/4 頁)
說來,龍是馬蛇之類東西。慎子說:“飛龍能駕雲,騰蛇在霧中游,雲散雨停,跟蚯蚓、螞蟻一樣。”韓非子說:“龍這種動物很溫和,可以親近並騎它。然而喉下有一尺多長倒著長的鱗,人要是碰著它,龍一定要整死人。”他拿蚯蚓、螞蟻來作比較,又說既然龍可以親近而騎它,那麼它是蛇、馬之類的東西,是很明白的了。
【原文】
22·7傳曰:“紂作象箸而箕子泣(1)。”泣之者,痛其極也。夫有象箸,必有玉杯。玉杯所盈,象箸所挾,則必龍肝豹胎。夫龍肝可食,其龍難得。難得則愁下,愁下則禍生,故從而痛之(2)。如龍神,其身不可得殺,其肝何可得食?禽獸肝胎非一,稱龍肝、豹胎者,人得食而知其味美也。
【註釋】
(1)象箸(h)築):象牙筷子。引文參見《韓非子·喻老》。
(2)從:跟隨。
【譯文】
傳書上說:“紂做象牙筷子箕子哭泣。”哭泣的原因是痛心紂做得太過分了。因為有象牙筷子,一定會有玉石杯子。玉石杯子裝的,象牙筷子挾的,那一定是龍肝豹胎。龍肝可以吃,這龍難得。龍難得就會使下面的人發愁,下人發愁就會產生災禍,所以箕子接著就悲痛起來。如果龍是神物,它的身體不可能被殺,它的肝怎麼可能被吃呢?禽獸的肝胎不止一種,稱作龍肝、豹胎的,人得吃了就知道它們的味道很鮮美。
【原文】
22·8春秋之時,龍見於絳郊(1)。魏獻子問於蔡墨曰(2):“吾聞之,蟲莫智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智,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智。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3),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者吾亦聞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宋(4),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慾以飲食之(5),龍多歸之。乃擾畜龍(6),以服事舜,而錫之姓曰董(7),氏曰豢龍,封諸鬷川(8),鬷夷氏是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9),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10),以事孔甲,能飲食龍。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11)。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烹之(12),既而使求(13)。懼而不得,遷於魯縣(14),範氏其後也(15)。”獻子曰:“今何故無之?”對曰:“夫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泯棄之,物乃低伏(16),鬱湮不育(17)。”由此言之,龍可畜又可食也。可食之物,不能神矣。世無其官,又無董父、後、劉之人,故潛藏伏匿,出見希疏,出又乘雲,與人殊路,人謂之神。如存其官而有其人,則龍,牛之類也,何神之有?
【註釋】
(1)絳(ji4ng降):春秋時晉國都城,在今山西省侯門市。
(2)魏獻子:魏舒。春秋時晉國大夫。蔡墨:即蔡史墨,又稱史墨。春秋時晉國太史。精通天文曆法及占卜。
(3)豢(hu4n幻)龍氏:和下文的“御龍氏”都是因官職而得姓氏。
(4)飂(li2o聊):古國名,即蓼(li3o了)國。己姓,在今山西省唐河縣西南。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作“安”,可從。叔安:飂國君主名。
(5)食(s@飼):通“飼”。
(6)擾:馴服。
(7)錫:通“賜”。姓:上古時“姓”與“氏”是分開的,大家族系統稱“姓”,其下支脈稱“氏”。漢以後姓氏不分。
(8)諸:“之於”的合音,鬷(#ng宗)川:古地名。在今山東省定陶縣北。
(9)陶唐:堯所治理的地方。陶唐氏:即堯。既:已經。
(10)劉累:一作留累,人名,堯之後代。
(11)豕韋:一作韋。夏的同盟部落。彭姓。生活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後為商湯所滅。以上事參見《史記集解》引賈逵語。
(12)烹:《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作“享”,可從。
(13)既而:不久。
(14)魯縣: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15)範氏:春秋時晉國掌權的六卿之一。參見《國語·晉語八》。
(16)低:《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作“坻”,可從。坻(h!紙):止。坻伏:潛藏不出。
(17)湮(y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