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3/4 頁)
霸。建武年間,潁川的張仲師只高二尺二寸。張蒼身高八尺有餘,他的父親卻身高不足五尺。這些人都在當今世上,有的高有的矮,俗儒的說法,歸根到底是錯誤的。一般還講到古代根據人的生理特點合理地使用老百姓,駝背的讓他去守門,是侏儒就讓他當俳優,如果都高大貌美,怎麼會有駝背、侏儒這樣的人呢?
【原文】
56·7語稱上世之人,質樸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難治。故《易》曰:“上古之時,結繩以治(1),後世易之以書契(2)。”先結繩,易化之故(3);後書契,難治之驗也。故夫宓犧之前(4),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5),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識其父。至宓犧時,人民頗文,知欲詐愚,勇欲恐怯,強欲凌弱,眾欲暴寡,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6)。
【註釋】
(1)結繩:用繩子打結以記事。這是文字產生以前的一種幫助記憶的方法。相傳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
(2)書契:泛指文字。引文參見《周易·繫辭下》。
(3)故:當為“效”。本書多以“效”、“驗”對言。
(4)宓(fú伏)犧:即伏羲。參36·7注(2)。
(5)居居:和下句的“于于”,都是形容悠然自得的樣子。
(6)八卦:參見36·7注(2)。
【譯文】
一般說法還講古代的人,單純樸實容易接受教化,後代的人,浮華輕薄,難於治理。所以《周易》上說:“上古時代,結繩記事,後代用書契取代了這種記事方法。”早先結繩記事,是古人容易接受教化的證明;後來使用書契,是後代人難於治理的證明。所以在宓犧氏之前,老百姓極其單純樸實,躺著的悠然自得,坐著的也悠然自得,一群群聚集居住在一起,只知他們的母親而不知道他們的父親。到了宓犧氏的時代,老百姓有點浮華了,聰明的想欺詐愚笨的,勇敢的想恐嚇怯懦的,強健的想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想強暴人少的,所以宓犧製作了八卦用來治理老百姓。
【原文】
56·8至周之時(1),人民文薄,八卦難復因襲,故文王衍為六十四首(2),極其變,使民不倦。至周之時(3),人民久薄(4),故孔子作《春秋》,採毫毛之善,貶纖介之惡,稱曰:“周監於二代(5),鬱郁乎文哉(6)!吾從周(7)。”孔子知世浸弊,文薄難治,故加密緻之罔(8),設纖微之禁(9),檢狎守持(10),備具悉極。此言妄也。
【註釋】
(1)至周之時:這裡指周文王統治周國時期,西周王朝建立之前。
(2)衍:推演,發展。六十四首:指六十四卦。參見36·7注(3)。
(3)周之時:這裡指春秋時期。
(4)久薄:文薄已很久了。
(5)監(jiàn鑑):通“鑑”。借鑑。二代:指夏、商兩代。
(6)鬱郁:形容繁盛、豐富的樣子。文:文采。這裡指典章制度。
(7)引文參見《論語·八佾(yì義)》。
(8)罔:同“網”。這裡指禮法制度。
(9)纖微:形容很細緻。
(10)檢狎:當為“檢柙”,漢代人常用語。楊雄《法言·君子敘目》:“蠢迪檢柙”,李軌注:“檢柙猶隱括也。”檢柙(xiá俠):亦作“檢押”。糾正,矯正。參見本書《對作篇》。守持:保持,維護。
【譯文】
到了周國時,老百姓浮華輕薄,八卦很難再使用下去,因此周文發展為六十四卦,充分發揮了八卦的一切變化,使老百姓不再懈怠。到了春秋時期,老百姓輕浮很久了,因此孔子編寫《春秋》,表彰極細小的善行,貶斥極細微的惡舉,並稱贊說:“周朝的禮制是依據夏、商兩代的禮制制定的,多麼豐富多彩呀!我擁護周朝的禮制。”孔子知道社會在逐漸衰敗,老百姓浮華輕薄難於治理,因此提出了周密的禮法制度,設定了很細微的各種禁令,糾正什麼維護什麼,規定得極為完備詳盡。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6·9上世之人所懷五常也(1),下世之人亦所懷五常也。俱懷五常之道,共稟一氣而生(2),上世何以質樸?下世何以文薄?彼見上世之民,飲血茹毛(3),無五穀之食,後世穿地為井,耕土種谷,飲井食粟(4),有水火之調(5);又見上古巖居穴處,衣禽獸之皮(6),後世易以宮室,有布帛之飾(7),則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