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部分(第2/4 頁)
行走的動物。喙(huì慧):嘴。息:呼吸。喙息:泛指用嘴呼吸的動物。
【譯文】
人,屬於物;物,也屬於物。人生的一輩子,活到一百歲。長到十歲的兒童時期,所看到的地上的各種東西,生死變化的現象很多。活到一百歲,臨到將要死的時候,所見到的各種東西,與十歲年紀時所見到的,實際上沒有什麼不同。如果古代和後代的人沒有什麼差別,那麼人生一輩子的情況就完全可以推斷出來了。六畜的長短,五穀的大小,昆蟲草木,金石珠玉,飛禽爬蟲,以及用腳行走用嘴呼吸的各種動物,沒有什麼差異的原因,這是由於它們的外形沒有什麼不同。
【原文】
56·5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今氣為水火也,使氣有異,則古之水清火熱,而今水濁火寒乎?人生長六七尺(1),大三四圍(2),面有五色(3),壽至於百(4),萬世不異。如以上世人民,侗長佼好,堅強老壽,下世反此,則天地初立,始為人時,長可如防風之君(5),色如宋朝(6),壽如彭祖乎(7)?
【註釋】
(1)尺:漢代一尺約合今0。69市尺。
(2)圍:古代一種計算長度的單位。一圍就是兩手的姆指與姆指相對,食指與食指相對所構成的圓周長度。
(3)五色:《周禮·天官·疾醫》注:“五色,面貌青、赤、黃、白、黑也。”這裡指人的面部膚色由於健康情況或情緒的變化而產生的不同氣色。
(4)壽至於百:王充認為正常人的壽命應該是一百歲。參見本書《氣壽篇》。(5)防風之君:參見25·9注(7)“防風”條。
(6)宋朝:春秋時宋國的公子朝,以貌美聞名於當時。參見《論語·雍也》、《左傳·定公十四年》注。
(7)彭祖:參見24·26注(6)。
【譯文】
古代的水與火,和現在的水與火一樣。現在是氣構成了水與火,假使認為古今的氣不相同,那麼古代的水是清的,火是熱的,而現在的水是濁的,火則是冷的嗎?人可以生長到六七尺高,胸圍有三四圍,面部有五種不同的氣色,壽命可達到一百歲,這是萬代也不會變化的。如果認為古代的人,身材高大面貌美好,強健長壽,後代的人與此相反,那麼天地最初創立,剛剛形成人類的時候,就可以讓人像防風氏的君王那樣高大,面色像宋國的公子朝那樣美好,壽命像彭祖那樣長嗎?
【原文】
56·6從當今至千世之後,人可長如莢英(1),色如嫫母(2),壽如朝生乎(3)?王莽之時,長人生長一丈,名曰霸出(4)。建武年中(5),穎川張仲師長一丈二寸(6)。張湯八尺有餘(7),其父不滿五尺。俱在今世,或長或短,儒者之言,竟非誤也。語稱上世使民以宜,傴者抱關(8),侏儒俳優(9),如皆侗長佼好,安得傴、侏之人乎?
【註釋】
(1)莢:豆莢之類。英:花瓣。莢英:這裡用來比喻人的身材非常矮小。
(2)嫫母:參見1·6注(14)。
(3)朝生:木槿。《國策·秦策五》:“君危於累卵,而不壽於朝生。”高誘注:“朝生,木槿也,朝榮夕落。”《呂氏春秋》:“木槿榮”。高注:“木槿朝榮暮落,雜家謂之朝生。”一說朝生即朝蜏,一種朝生暮死的蟲子,生水上,狀似蠶蛾。這裡用以比喻生命極短促。
(4)出:據《漢書·王莽傳》:“有奇士長丈,大十圍,自謂巨毋霸,出於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濱。”“出”字下疑有脫文。
(5)建武: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年號。公元25~56年。
(6)穎:據《漢書·地理志》應改作“潁”。潁(yǐng影):郡名,在今河南中部。一丈二寸:據《太平御覽》卷三七八引何承天《纂文》:“漢光武時,潁川張仲師長二尺二寸。”下文雲:“俱在今世,或長或短。”短即指張仲師。
(7)張湯:據《史記·張丞相列傳》應作“張蒼”。張蒼:參見50·15注(10)。
(8)傴(yǔ雨)者:駝背的人。抱關:守門。這裡指讓駝背的人當守門人。
(9)侏(hū朱)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俳(pái排)優:古代表演曲藝的人。這裡指讓侏儒當俳優。
【譯文】
從現在到千年以後,人可能只像莢英那樣高,像嫫母那樣醜,像朝生那樣短命嗎?王莽的時候,有個高大的人身長一丈,名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