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光。五顆恆星和群星一樣閃光照耀,而只說流星是石頭,恐怕不符合它的真實情況。實際上,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流星像下雨而不是星,跟那湯谷的十個太陽,像太陽而不是太陽一樣。
【原文】
32·31儒者又曰:“雨從天下。”謂正從天墜也。如當論之(1),雨從地上,不從天下。見雨從上集,則謂從天下矣,其實地上也。然其出地起于山。何以明之?《春秋傳》曰:“觸石而出(2),膚寸而合(3),不崇朝而徧天下(4),惟太山也。”太山雨天下,小山雨一國,各以小大為近遠差。雨之出山,或謂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夫雲則雨,雨則雲矣。初出為雲,雲繁為雨。猶甚而泥露濡汙衣服(5),若雨之狀。非雲與俱,雲載行雨也(6)。
【註釋】
(1)當:句子難通,疑“實”之誤。“如實論之”,本文常用語。
(2)觸:接觸。這裡是貼著的意思。
(3)膚寸:古代的長度單位。一指寬為寸,四寸為一膚。這裡比喻極小的空間。(4)崇:終。崇朝:整個早晨。徧:即遍。句子難通,疑“鮓”下脫“雨”字。本書《效力篇》、《明雩篇》皆作“遍雨天下”,可一證。《風俗通義·正失》作“鮓雨天下,”可二證。
(5)而:如。泥露:這裡是厚的露水的意思。濡(rú如):浸。濡汙:浸溼。
(6)行雨:根據文意,疑是“雨行”之誤倒。
【譯文】
儒者又說:“雨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這是說雨直接從天上落下來。照實說,雨是從地面上去的,而不是從天上產生降下來的。人們看見雨從上空落下來,就認為是天上掉下來的,其實它是從地面上去的。然而雨從地面上去,是由山開始的。用什麼來說明呢?《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上說:“雲貼著山石出來,膚寸之間都雲氣密集,不到一個早晨,雨就下遍天下,這隻有泰山才能做到。”泰山的雨能下遍天下,小山的雨能下遍一國,各以山的大小距離的遠近而有不同。雨從山裡出來,有人說是雲載著雨走,雲散開水落下來,就稱作雨。其實雲就是雨,雨就是雲。剛出來是雲,雲濃密成雨。如果雲非常濃,會像厚露浸溼衣服,跟雨淋溼衣服的樣子差不多。可見不是雲和雨在一起而是雲載著雨走。
【原文】
32·32或曰:“《尚書》曰:‘月之從星(1),則以風雨。’《詩》曰:‘月麗於畢(2),俾滂沲矣(3)。’二經鹹言(4),所謂為之非天,如何?”夫雨從山發,月經星麗畢之時,麗華之時當雨也。時不雨,月不麗,山不雲,天地上下自相應也。月麗於上,山烝於下(5),氣體偶合(6),自然道也。雲霧,雨之徵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
【註釋】
(1)星:這裡指箕宿、畢宿。
(2)麗:附著。這裡是靠近的意思。畢:指畢宿。
(3)俾(bǐ比):使。沲:同“沱”。滂沱:雨下得很大。
(4)鹹:都。
(5)烝:通“蒸”。
(6)體:這裡指月亮。
【譯文】
有人說:“《尚書·洪範》上說:‘月亮靠近箕宿和畢宿,就會颳風下雨。’《詩經·小雅·漸漸之石》上說:‘月亮靠近畢宿,就要大雨滂沱。’這兩種經書都說,造雨的不是天,又怎麼解釋呢?”這是因為雨從山上起來,正是月亮經過並靠近畢宿的時候,月亮靠近畢宿的時候,正好下雨。不下雨的時候,月亮不會靠近畢宿,山上也沒有云,天地上下就是如此自然相應。月亮靠近山,山從下面蒸發出水氣,水氣跟月亮巧合,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雲霧,是雨的徵兆,夏天則變成露水,冬天則變成白霜,天氣溫和則變成雨水,天氣寒冷則變成雪花。雨水和露水是凝凍成的,它們都是由地面產生上去,而不是在天上產生降下來的。
答佞篇第三三
【題解】
本篇透過問答形式,回答了有關佞人,特別是如何識別佞人的諸多問題,故篇名曰“答佞”。王充認為佞人是些為了個人名利、玩弄權術、搞陰謀詭計的人。他們有為身為己、權慾薰心、迎合上意、阿諛奉承、陰陽兩面、巧施機關的特點。他們打擊陷害別人,採取“譽(稱讚)而危之”,“厚優待而害之”的辦法,使“人不知”,讓“人不疑”,有很大的欺騙性,不易被人察覺。但他們還是可以識別的,王充認為只要考察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