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2/4 頁)
那麼墜落的星狀物,其實不是星。孔子沒有訂正墜落下來的不是星,而只訂正說星墜落像下雨而不是雨的說法,都是不符合星的真實情況的。
【原文】
32·28《春秋左氏傳》:“四月辛卯,夜中恆星不見,夜明也;星霣如雨,與雨俱也。”其言夜明故不見,與《易》之言“日中見鬥”相依類也(1)。日中見鬥,幽不明也;夜中星不見,夜光明也。事異義同,蓋其實也。其言與雨俱之集也(2)。夫辛卯之夜明,故星不見,明則不雨之驗也,雨氣陰暗,安得明?明則無雨,安得與雨俱?夫如是,言與雨俱者非實。且言夜明不見,安得見星與雨俱?
【註釋】
(1)依:根據文意,疑“似”之誤。前文“與騏驥之步,相似類也”,“與晨鳧飛相類似也”,可證。引文參見《周易·豐卦》。
(2)集:聚集。這裡是一齊落下的意思。
【譯文】
《春秋左氏傳》:“魯莊公七年四月辛卯日,晚上連常見的星星者看不見,夜空很明亮;星星墜落像下雨,而且與雨同時下來。”它是說夜空很明亮所以看不見星星,與《易經·豐卦》上說的“太陽正中時看見了北斗星”相類似。太陽正中時看見北斗星,是因為陽光昏暗不明的緣故;晚上看不見星星,是因為夜空很明亮的緣故。事情不同但道理一樣,大概它們都是事實。《春秋左氏傳》說的“與雨俱”,是說星星與雨一齊落下來。因為辛卯日的晚上夜空很明亮,所以看不見星星。夜空很明亮,那是不下雨的證明,下雨天氣陰暗,怎麼會夜空明亮呢?夜空明亮就沒有雨,怎麼會與雨一同下來呢?像這樣,說與雨一同下來就不是事實。再說,夜空很明亮連星星都看不見,怎麼能看見隕星與雨一起落下來呢?
【原文】
32·29又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1),霣石於宋五,《左氏傳》曰:“星也。”夫謂霣石為星,則謂霣為石矣。辛卯之夜,星霣為星,則實為石矣。辛卯之夜,星霣如是石,地有樓臺,樓臺崩壞。孔子雖不合言及地尺,雖地必有實數(2),魯史目見,不空言者也;雲“與雨俱”,雨集於地,石亦宜然。至地而樓臺不壞,非星明矣。
【註釋】
(1)僖公:魯僖公,名申,春秋時魯國君主。公元前659~前627年在位。僖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44年。
(2)雖(雖):句不可通。根據文意,疑是“離(離)”字形近而誤。
【譯文】
還有魯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日,有五砣隕石落在宋國,《春秋左氏傳》說:“是星星。”說隕石是星,就是說墜落下來的是石頭了。那麼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星是星,那實際上是石頭。辛卯日的晚上,墜落的星如果是石頭,那麼地上有樓臺,樓臺就會被砸壞。孔子雖然不贊成說隕星離地一尺又返回天上,但它離地一定有確實的數字,魯國的史官親眼看見,是不會憑空瞎說的;說“與雨一同落下來”,雨會聚集在地上,隕石也該是這樣。隕星落到地上而樓臺沒有毀壞,那麼落下來的不是星,就很明白了。
【原文】
32·30且左丘明謂石為星,何以審之(1)?當時石霣輕然(2),何以其從天墜也(3)?秦時三山亡,亡有不消散(4),有在其集下時必有聲音(5),或時夷狄之山從集於宋(6),宋聞石霣,則謂之星也。左丘明省,則謂之星。夫星,萬物之精,與日月同。說五星者,謂五行之精之光也。五星、眾星同光耀,獨謂列星為石,恐失其實。實者,辛卯之夜,霣星若雨而非星也,與彼湯谷之十日,若日而非日也。
【註釋】
(1)審:弄清楚。
(2)輕:根據文意,疑係“硜”形近而誤。硜(kēng坑):砰,擊石聲。
(3)根據文意,疑“以”後奪一“知”字。
(4)有:通“又”。
(5)有: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6)從(從):根據文意,疑係“徙”字形近而誤。
【譯文】
左丘明說隕石是星,怎麼才能弄清楚呢?當時石頭墜落下來砰砰砰的,怎麼知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呢?秦朝的時候三座大山不見了,不見了又沒有消散,在它們一齊落下的時候一定有聲音,或許是夷狄的山飛來落在宋國,宋國人聽到了石頭落地的聲音,就認為它是星。左丘明寫《左傳》時省略了文字,就說是星。星是萬物的精氣,跟日月一樣。解釋五星的人,說五星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精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