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恩來的,即以沉默表示對抗。江青喋喋不休地糾纏了近三個小時,郭沫若五內俱焚,急火攻心,當夜即發高燒,住進了醫院。
周恩來知道郭沫若被張春橋、江青逼生氣而生病住院的情況後,立即指示要精心治療,並常派自己的醫生去醫院探望。隨後,毛澤東也派人來看望郭沫若,並又要去了他寫的《讀〈隨園詩話〉》。這對郭沫若當然是最大的安慰,因為在這本書的《論秦始皇》一節裡,他是肯定了秦始皇,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辯解過的呀!
第十章 忠心不貳至死不渝
●一、深深的哀思
1976年,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極不平常的一年。
這一年,給中國人帶來太多痛若。
慘烈的唐山大地震發生在這一年。數以十萬計的生靈塗炭。慘象令人不堪目睹。
在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內,連著三位主要黨和國家領導人告別人世。他們是:
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
7月6日:朱德委員長逝世。
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
此時,“文化大革命”的噩夢雖近尾聲,但還沒有結束,郭沫若也正以衰病之軀忍受著各種折磨和打擊。
1月9日是郭沫若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天很冷。他很早就醒過來,一直睡不著,內心空落落的。
早晨,訊息傳來:周恩來總理病逝。
家裡人考慮了半天,要不要把這一噩耗告訴郭沫若。告訴吧,老人身體太虛弱,和總理的關係又非一般,老人能經受得住這一打擊?不告訴吧,這樣大的事,也正因為老人和總理非一般關係,又怎麼行!
考慮的結果還是:告訴!
郭沫若立即感到天旋地轉。儘管這一段時間不斷聽得周恩來總理病情變化的訊息,情況似乎越來越不妙;郭沫若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對生死問題已看得很透,因此對總理可能的結局,不能說毫無思想準備,但真聽得訊息傳來,還是覺得十分突然。
屋子裡死一樣寂靜,人們都默不作聲。
郭沫若臉上似乎有些木然,嘴裡不斷喃喃有聲:“總理死了,總理死了……”
是的,郭沫若和周恩來從1926年相識相知,至此是整整半個世紀。50年來,風風雨雨,榮辱與共,患難相依,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友誼。這是戰鬥的友誼,是理性和感情並重、思想和性格相融的友誼啊。俗話說:人間自有真情在。這可又不是一般人之間的“真情”啊!
郭沫若望著天花板,淚眼朦朧,老眼昏花。從50年前他和周恩來在廣州的相識起,一幕幕情景映入眼簾:
周恩來鼓勵他支援他到毛澤東主持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兼職講課;周恩來鼓勵他支援他參加北伐;周恩來在南昌起義敗退的路上,熱情接待他,挽住他的手一起戰鬥。他特別不能忘記這一幕。那是在南方農村一座小學校裡的一間四面通風的破教室,黑板上臨時懸掛著一面佈滿縐褶的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舉起自己的右手向黨旗宣誓,決心為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解放而奮鬥。他的入黨介紹人就是周恩來和另一位好同志好朋友李一氓。
思想延續著,畫面一幀幀地更換:
大革命失敗後,在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周恩來原想安排他轉移去蘇聯,後因故未遂,又重新安排他東渡日本;1937年抗戰爆發,周恩來安排他由日本回國,接著又讓他參加三廳工作,讓他作為一名不公開身份的黨員並直接接受周恩來的領導;重慶時期,文化統一戰線的工作艱鉅而複雜,每每遇到困難,每次開展新的工作,都有一位重要人物為他出謀劃策,給他以極大的信心和力量,這位重要人物就是周恩來;解放戰爭後期,為保護一大批進步的和革命的文化力量,組織包括他在內的文化人撤退香港,後又把他接到北京的,還是周恩來;建國以後,自己一直在政務院國務院領導下從事文化、科學、外事等工作,其直接領導人,又是周恩來;一直到近年,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郭沫若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他一遍遍溫習,一遍遍地回顧。五十年的歷程,五十年的道路,遙遠,漫長……,他感到溫馨,又感到哀慟。
他始終默坐著。突然,他掙扎著要站起來,可腳下無力。身邊的工作人員趕快上前扶他,問他想做什麼。他擺擺手,指著不遠處的書桌,讓人扶他走到書桌前,顫抖著在紙上歪歪斜斜地寫下了一行字。這行字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他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