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4/4 頁)
原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嗇。
【註釋】嗇:愛惜、節儉、收斂之謂,衍為不輕用、不奢侈、不浪費之意,象徵惜精內斂、涵養節用。
嗇就是嗇其主觀任意而順應天道,順應天道就會嗇其物而不奢侈浪費,嗇其欲而不貪婪妄求,嗇其意而不主觀臆斷,嗇其動而不率意妄作。《莊子》說:〃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漫談】解讀《道德經》,最忌單從字面意思去玩弄。例如看到了〃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谷〃詞句,就認為是〃讓你在高處,他只要在卑下處,全不與你爭,只是欲得退步佔奸〃。見到〃治人事天,莫若嗇〃,就認為是自私、是小氣、是〃小農心理〃,認為老子是〃打小算盤的〃〃粗鄙近利〃的〃小人〃;認為〃老子之術,謙沖儉嗇,全不肯役精神〃;認為〃老子之術,須是自家佔得十分穩便,方肯做;才有一毫於己不便,便不肯做〃。見到〃絕仁棄義〃的字眼,便說老子之道是不關心社會。如此種種,皆是曲解了老子本意。他們所說的只是一些字面之義,所覺悟到的,只是廬山一角。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要真正理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就要完全從他思維的角度去閱讀他的著作,而且必須從整體上予以把握。如果割裂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去肢解其中一義,加以引申、演繹開去,定會達到荒謬絕倫的地步。
夫唯嗇,是謂早服;
【註釋】唯有嗇惜自見而不主觀妄為,才可謂是及早服從了天道。能認識和服從天道,便可一以貫之。《莊子》說:〃本之在上,未之在下;要之在主,詳之在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闢,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刑名比詳,治之末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註釋】道者,萬物之所由,庶物得之者生,失之者死;為事順之者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