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裡面凝結著老上海的情結,有新式的里弄、組團空間、公共空間、人文經典,所有上海過去的風華歲月都將在此凝聚。上海需要找回因現代生活而失去的老文化。
張裴軍把自己的定位報告交到總裁手裡。總裁也情不自禁地叫好。因為在上海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中,很多的老式里弄已經拆遷,過去老上海的文化已經漸漸被現代的城市文明所取代,有一批老上海人需要找回過去的那段情懷。
樓盤的整體定位也獲得了一些建築學者的認可,他們組成專家團共同來設計這個大盤。大盤經過兩個月的設計和調整,最終出爐。張裴軍看到這個作品,倍感欣慰,它凝結了一個團隊的心血,它不僅是一個產品,更像是一個作品。
公司也下決心用十年的時間好好打造這個樓盤,把它作為公司的經典專案來運作。這下,張裴軍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3。大盤要造勢,就要從長計議
初步經歷大盤運作,張裴軍顯得特別用心,沒事就經常待在公司里加班,從整體推廣策略到銷售把控他都進行了精心的研究。在他看來,地產專案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的遊戲而變得富有激情。
推廣策略制訂出來後,他經常會在設計部、工程部之間往返,探討各種問題,大家都被他這種熱情打動,工作也格外賣力。實際上,大公司裡的弊病也很多,例如官僚化和效率低下,有些時候為一件小事情,大家可以在會議室討論半天沒有結果。這也是很讓張裴軍苦惱的事。雖然設計方案出來了,但是前期報批中又存在著許多問題,工程部反映配套建設也同樣存在著問題,有時不免讓人氣餒。
張裴軍總是幫著同事做這做那,由於太過熱情,又有了越位之嫌,所以張裴軍倒有些懷念在小公司工作時那種效率了。
大盤初定要進行的推廣策略是先造勢,炒板塊。張裴軍邀請了很多經濟學者一起舉辦了一個大型論壇,就板塊的發展做出了進一步的探討,同時對大盤運作提出了嘉匯的觀點。
張裴軍對大盤的理解是:大盤要造勢,就要從長計議。對於分期開發的幾個小板塊,根據老上海發展的年代來進行定位,讓人們從中找到百年上海的發展影子。這是一個很有學術文化味道的個案,各大媒體都紛紛給予了關注。還沒開盤,前來諮詢的人就絡繹不絕,嘉匯置地因此名聲大振起來。
邀請張裴軍去談大盤運作的人越來越多,張裴軍經常在各大媒體上露面,要挖他到其他公司的獵頭也漸漸多起來,但是都被他拒絕了。他想雖然自己有了名氣,但並未真正做出有影響力的業績,他要做的還有更多,眼前的利益並不重要。
劉亞菲也很支援他的想法,以他現在的經驗來說還不足以獨當一面,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自己在地產方面的經驗,畢竟地產開發和代理公司的模式還是不一樣的。在地產開發方面,看問題更加宏觀,更加全面,更能直接瞭解到客戶的需要。最為重要的是他想熟悉、瞭解地產企業的內涵,將來有可能真正自己開創一家企業,走上創業的道路。
新專案的推廣馬上要進行了,張裴軍瞭解多家廣告公司後,決定選用一家對上海風情比較瞭解的廣告公司,對專案的理念進行詮釋。在他看來,地產廣告就是詮釋一種生活方式,把一種居住的情感注入到他們所理解的專案中。
張裴軍獨到的營銷理念很快也獲得了廣告公司的認可,前期的接洽過程很順暢。現在很多廣告都帶有虛假的成分,過分誇大樓盤的理念。說某某地鐵挨近樓盤,什麼步行一百米即可,多有吹噓的成分,其實都是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張裴軍認為好的廣告能深入人們的情感,它應該是一種價值理念的宣傳,不是為了短暫性的吸引。因此,從前期的板塊炒作到進入樓盤的情感文化營銷,“新上海灘”一直走得很順,也漸漸地獲得了上海市民的認可。
由於把主要精力放在關注樓盤的定位和推廣上,張裴軍有一段時間忽略了團隊的運營管理。市場營銷總監王飛也及時提醒了他,希望他能把握好關係,多注重團隊的建設,培養和注意人才。
週五的一天,張裴軍便邀請了團隊的人一起到咖啡館閒聊,互相切磋。
“我剛來公司時間也不長,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張裴軍誠懇地說道。
“張經理年輕有為,我們跟著你也學習到了一種精神,做事和以前也不一樣了。”員工汪宇菲說道。
“以前我們總感覺工作是公司的,現在就有一種體會,工作是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