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時特別得意,總是隨身帶著,為女士們點菸。”爸爸輕輕拔動打火輪,打出一個火花。
“等一下,”我有點懷疑。“你怎麼知道是同一個打火機?”
“你看這裡。”爸爸指著上面的圖案,一個男人靠著燈柱。“他們稱這個圖案為‘醉漢’。這是第一批雕刻在打火機上的圖案,應該是36年出產的。砸腦袋買了一個,也讓米勒酒吧的所有男孩使用。你知道,因為混酒吧的關係。”他身子前傾。“再說了,有多少人會這樣張揚地把自己的外號刻在打火機上?這一定是砸腦袋的。”
這時,音樂結束了,屋裡的空氣更加沉悶。
* * *
1 梭哈,又稱沙蟹、五張種馬,是撲克遊戲的一種。
2 裡娜·韋特繆勒(1926——),義大利女導演,具有女權主義思想,作品為社會底層百姓說話。
3 本尼·古德曼(1909—1986)美國單簧管演奏家,作曲家。
4 老大黨:美國共和黨的別稱。
5 利迪·多爾(1936—)美國共和黨人,曾任職於里根與小布什兩屆內閣及聯邦參議院。
6 意地緒語:東歐年老的猶太人使用的一種語言。
7 克拉科夫:波蘭的一個城市。
8 Sorg sich nicht:德語:別擔心。
9 弗蘭克·辛納特拉(1915—1998),又譯作法蘭克·辛納屈,被公認為20世紀最重要流行音樂人物。
10 貝西伯爵(1904—1984):又譯作巴錫伯爵,爵士音樂家,其樂隊為爵士樂時代幾個主要的樂隊之一。
11 弗蘭克,這裡指弗蘭克·辛納特拉,
12 “砸腦袋”的英文是Skull,SKL表示Skull的縮寫。
第8章
“你知道的,我年輕時在朗代爾混過一陣子,”爸爸說著,坐進了舒服的安樂椅。
“那是三十年代最後幾年,對不對?”我捲縮在沙發上。以前聽他講過年輕時的經歷:他如何在一家名叫戴維·米勒的檯球室兼酒吧閒逛;他如何自稱“土蝮蛇傑克”;他的鐵哥們——“皮條客巴尼”,如何坑蒙拐騙,給地頭蛇和妓女之流跑腿牽線。拍攝《歡慶芝加哥》時,他拒絕採訪,不過他的一些回憶還是出現在片子裡了。
“巴尼·泰特曼是我的鐵哥們。他父母在道格拉斯大道附近開了一間公寓和館子。”他停了一下。“我父母不贊成我和他來往。”
“為什麼呢?”
“我們家族是從海德公園遷來的德裔猶太人。”他聳了聳肩。“泰特曼家卻不是。當然啦,我那時不大在乎這些。”
我不安地扭動了一下。人是會變的。
“我和巴尼混在戴維·米勒酒吧那幫小子中間,很賣力氣。砸腦袋也是那幫人中的一個。”他抿了一小口威士忌;杯子裡的冰塊已經融化了大半。“砸腦袋個頭不大,但精瘦結實,強壯有力,意志堅韌,而且善於哄騙,樹上的鳥兒都會被他哄下來。”他笑起來嘴就咧開,顯然沉浸於往事之中。
“他原來是哪兒的人呢?”
“有人說是紐約人,也有人說他是從瑪克斯韋爾街過來的。沒人說得清楚。不過,我可以說一件事。砸腦袋最講究穿著打扮,總是穿高檔的毛料西服,還打著絲綢領帶,戴著一頂可翻式帽簷的軟呢帽。”
我想起了露絲·弗萊希曼給我看過的那張照片。“我在弗萊希曼太太那裡見過一張照片,照片中是一男一女,男的手裡就拿著一頂可翻式軟呢帽。”
爸爸頭一偏。“給我看看。”
“沒帶來,在家裡。”我。“那麼,這個砸腦袋,他幹些什麼呢?”
“混賭場啦,行賄兼收保護費啦。”爸爸清了清嗓子。“都是些我鄙視的勾當,你懂的。”
“你當然不會參與。”
“不過我要給你說,艾利,他當時的行為處事可很得女人們歡心呢。”
“從他那兒學了幾招吧,嘿嘿。”
爸爸的額頭皺了起來。“我那時只有跑腿的份兒,就是通風報信。”
“你那會兒就是跟街頭混混瞎胡鬧。”
一聲嘆息溜出了爸爸的雙唇。“當時的情況與現在大不相同,寶貝兒。你得明白,正是戴維·米勒那幫人讓克拉倫登濱湖區在二十年代對公眾開放,那以前是被限制進入的。而且也正是由於那幫小夥子對抗那些愛爾蘭街頭惡霸,才保全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