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2/4 頁)
的角度博覽群書,你的腦海裡規劃的都是富國安民的具體策略。大清走到今日,用不上全盤接受前明的體制,就應該破舊更新,走出自己的路。所以,即便我曾經對西洋人有成見,但若是能多瞭解他們,吸納他們的優異,於我大清只會是有利。千萬不要等到需要時,才倉促上陣,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未雨綢繆的重要性。身為帝王,站在最高處,不是故弄玄虛,震住群臣,而是高瞻遠矚,防患於未然。”
“殿下,”傑書闔上雙眼,疲累襲來,“盒子裡的手札是我與嶽樂多年來的心得體會,也是我倆站在輔政王的角度上寫就的治國方略,沒曾想有些方面居然與你不謀而合。本不是留給你的,到最後卻覺得最適合你。”
“你有今天的學識與見識,皇上對你的培養功不可沒,請你務必潔身自好,修德養善,不要辜負皇上的培養,更不要輕易丟棄肩上的重任。我能看出你與皇上之間的尷尬,艱難的時候還在後頭,但請記住,不要自暴自棄,甚至做出大逆不道的行徑。”
傑書越來越覺得睏乏,但還是努力告誡胤礽,“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如此方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胤礽拿開靠枕,扶傑書躺下,蓋上被子,並細心的掖好被角。
懷揣兩個裝滿沉甸甸心意的盒子,胤礽無以回報,單膝落地,躬下身子。
“殿下,看在我把老本都給你的份上,請答應我,善待富爾祜倫。”
胤礽猛地抬頭,不解地問道:“這和富爾祜倫有什麼淵源嗎?請伯父明示。”
不過,傑書好像已經睡著了一般,胤礽等了半天,都沒有再給胤礽反應。
走出傑書的寢屋,胤礽心裡是難以抑制的心潮澎湃。椿泰則一如之前的沉穩,恭敬地把胤礽送出康親王府。
這時,有人走進傑書的屋裡,在傑書的床前跪下,虔誠地叩首,並感謝傑書的寬懷大度。
傑書勉力睜開雙眼,斜向床前的人,“說好了,既然我成全了太子,你就一定保住富爾祜倫。即便將來與皇上撕破臉,也要保住隆禧的血脈。當初沒能及時制止隆禧,我與嶽樂愧疚終身,我們對不住先帝。”
“您放心,我一定言而有信,否則天打雷劈,萬劫不復。”
傑書吐出一口濁氣,放下眼簾,話語在喉間嘆惋,“但願所託非人,成就我們一番心願。費盡心血培養出的孩子,為何要廢了他,另立他人?真是兒子多了,倉促間換誰都可以嗎?久居皇位的人,早年都是明智、勤政、謙虛,到了晚年,顢頇、懈怠、自大就一股腦冒了出來。在位長,流芳百世,其實於社稷,埋下危機重重。太子,如果你坐上皇位,希望你不要步此後塵。”
☆、第98章 柳暗花明
胤礽離開康親王府的當晚,傑書就去世了。皇帝賜諡號“良”,其子椿泰襲封和碩康親王。
傑書留給胤礽的手札,涉及帝王之術、為臣之道、治國之略、八旗之改,甚至還就胤礽與皇帝之間的相處之法給出了建議。如果說前幾項適用寬泛,那麼最後這幾頁以及筆墨的痕跡來看,這是傑書近來專為胤礽的處境所寫。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為當事人,胤礽直接面對皇帝,越是近在咫尺,有時越是眼花繚亂,反而導致自己糾結重重,看不清方向。而傑書站在漩渦之外,本就是心思縝密、飽練世故的他,看到的情形,不算複雜,就看胤礽怎麼去做。
胤礽想要實現的那些舉措,以他現在的身份,他不能出面大張旗鼓地進行,需要皇帝的首肯。但若是他直接向皇帝請示,或是索額圖一黨呈遞諫言,都會招致皇帝的猜測。這時候的皇帝,他需要太子的存在,但他不需要太子的光芒。
等到太子親政,再轟轟烈烈地改革?太子等不起,時過境遷,錯過最好的機會,於事無補。
如何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低調地開展自己的規劃,傑書認為,可以合理善用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前身,只有貝勒以上的皇親宗室能夠參與,後來逐漸加入德高望重的大臣,其主要目的就是對軍國重務、王公官員的獎懲、升降作出決策。早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威性很高,就連皇帝的行為都要受到制約與監督。
但隨著大清入關後,沿襲、加強封建君主制度的過程中,皇帝開始試圖擺脫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監督,想方設法獨斷專權,以自我的意志管理國家。
順治皇帝引用了前明的內閣分去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管轄範圍,康熙皇帝接著又成立南書房,把一些重大的政務交給自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