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學 而 第 一9
這個原因,所以今天開始講四書,並從《論語》講起。
再論《論語》
《論語》,凡是中國人,從小都念過,現在大家手裡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註解的。 朱熹先生的學問人品,大致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的註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在南宋以前,四書並不用他的註解,自有了他的註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採用朱熹的註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換句話說,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 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註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 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現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想。 現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語意學,專門研究這個問題。 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機中播出,和麵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聽的人,也會有兩種不同體會與感覺。 所以世界上
23
01論 語 別 裁
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與思想。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著手。 並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著手。 現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了古人。 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 我們手裡的書中,現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後來成為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 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
學而有何樂
現在這篇《學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的目的、態度、宗旨、方法等等。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名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 照古人的註解,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亦說乎”
,“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
24
學 而 第 一11
很高興的。 假如這是很正確的註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聖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 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
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聖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至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似通非通的,什麼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
,遇上了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裡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 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絕不是不亦樂乎。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謂“慍”
,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出來,在內心中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 那麼,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並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 那我寧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裡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根據書上的字面,順著註釋來看,就是這樣講的。 所以幾百年甚至千多年以來,不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四書反感,過去的讀書人也對四書反感。 因為它變成了宗教的教條,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事實上不是這麼一回事,等到真正瞭解了以後,就知道孔子真是聖人,一點也沒錯。“學而時習之”
,重點在時間的“時”
,見習的“習”。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作“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
25
21論 語 別 裁
問“
,錯了。 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