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問題來了,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兒子不想當小偷,有反感,可是為了孝道,就不能不當三年小偷去。 這樣,問題不就來了?如果遇到壞人的話,明明知道錯,可推說:“孔子說的呀!
聖人說的呀!
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錯三年呀!“
這叫聖人嗎?
照這樣講,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兒的孝道哲學。為
61
84論 語 別 裁
什麼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通嗎?不通!這些問題,都出在過去的誤解。 當然,宋儒並不一定完全錯,但像這種錯的地方,我們要注意。 所以古人說,讀書要頂門上另有一隻眼。 中國宗教裡有的神像,多一隻眼睛,名為智慧眼。 我們要用宗教家所謂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瞭解了。“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
,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度。 我們都曾經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吩咐,口口聲聲稱“是”
,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 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揹著父母的時候,乃至於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於三年之內,無改於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過三年這麼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
無所適從的禮俗
下面講做學問的態度。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62
學 而 第 一94
為什麼講學問講到禮?這個禮,剛才提到了《禮記》。講到禮,感慨良深!我們知道,中國人都自稱“禮義之邦”
,現在很成問題。幾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後來慢慢改成鞠躬,後來再加上一點軍事化的,將手舉起掌近於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後改成兩方面握手,又變成現在的點一個頭,後來又變成翹一個下巴。 現在我們中國人,見面施禮的動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 所以說,講到文化,感慨良深。文化表現在形態上,常有四樣大類:“衣、冠、文、物”。
我們在日本都還看得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裝,但是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禮,還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禮服。 過去執政黨在抗戰以前,擬過一個關於“衣、冠、文、物”的檔案草案,對國民的衣服,都有了規定,後來因抗戰軍興,沒有實行。現在我們在禮儀方面,看見了人,剛說的五套禮貌都要來的,再加上在飛機場,還有抱一下,貼個臉的,真可謂集古今中外之大成。 又看結婚禮儀,過去拜天地,拜父母,後來改成文明結婚,新娘穿白衣服,這是我們過去的孝服;還有男儐相,拉紗的花童,這叫“文明結婚”。再下來,法律問題,寫一張婚約,蓋兩個章,還加上證人,大有為離婚作準備的味道,現在更簡單了,跟外國人結婚的,外國人穿上那種日本式的木拖板,就去結婚了。 到法院公證處看看,什麼怪樣子的都有。喪事上更看出來了,軍樂隊、西樂隊、鑼鼓隊、笙簫隊、和尚、道士,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出殯行列,什麼都有,不倫不類。 所以講這個禮儀,我們大家要注意,為自己的國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們大家要起來做具體的研
63
05論 語 別 裁
究。此外,《論語》上的“禮”是社會秩序的禮,個人的禮。曾有一個學生給我的信上稱“南老師”
,我對他說,不知道你究竟寫信給誰,因為我的孩子也在教書,也是“南老師”
,你既不照中國禮法稱名,也可照西洋規矩稱“親愛的某某”
,只來一個“南老師”
,“南”是姓氏,是通稱;名是特稱。 在我們中國的禮貌,有事寫信用通稱,呼姓是不禮貌的。 更滑稽的是他自稱“愚生某某”。這個“愚”
,本來是平輩稍長或長輩自稱的謙詞,“愚兄”
、“愚叔”
、“愚舅”等等。 而他來個“愚生”
,就不知道到底誰是誰的學生了。 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國文化,不加以注意,所發生的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