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多問題之一。 信不會寫,禮貌不懂,不知道進退應對,不曉得席位尊卑。 現代坐沙發,坐汽車,西方物質文明產品的使用,西方人也還是有西方人的禮貌、西方人的規矩,尤其學外交的人不能不懂。 而現在年輕人常弄錯,所以我們自稱“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反省起來,是很難過的,非常沉痛的;為了國家民族,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再講到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這等於禮的哲學。禮是幹什麼的?是中和作用,說大一點就是和平。 這也就是禮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與事之間彼此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整這個偏差,就靠禮。 那麼法律也就是禮的作用,法律的原則之下,理國乃至辦事的細則,就是禮的作用。 假如沒有禮,社會就沒有秩序,這怎麼行?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禮,事與事之間要禮,而禮的作用,“和為貴”
,就是調整均衡。
64
學 而 第 一15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
中國文化中稱先王,不是指那一個皇帝是先王,“先王”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的意思。 所謂“王者望也”
、“王者用也”這些註解以外,我們瞭解“先王”兩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 所以中國文化的先王之道“斯為美矣”
,最了不起的,我們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更早。“小大由之”
,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由禮的精神來處理,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是講相當矛盾的道理。 我們經常看到“矯枉過正”四個字,“枉”
是歪了,看見事物歪了,必須要矯正它;矯正得過分了,又是歪了。 換句話說,不是向這邊歪,就是向那邊歪。 總之“過正”就是歪。 禮也是這樣,要中和,過分的調節也不好。一個青年一點不懂禮貌固然不對,但他一天到晚都講禮貌,太多禮了,人家就要誤會他拍馬屁,所以“知和而和”
,對一件事,瞭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調整它。 但過分的調整就錯了,“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禮義的基本精神,是調節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整。
上帝的外婆是誰
要研究中國文化,孔子所編的《禮記》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我國傳統文化初期包羅永珍的著作。 以現代學術來講,包
65
25論 語 別 裁
括了哲學、政治、軍事、經濟、衛生、醫學等各方面的學問。當然,是原則,不像現在分得那麼細。 所以《禮記》這部書,並不是只講禮貌,我們的禮節禮貌,只是禮的一種表現而已。中國文化的“禮”字,拿西方文化來講,就是哲學。 哲學大致可分兩個範圍,以中國道理來講,一個是形而上的,一個是形而下的。 所謂形而下的,是宇宙萬有一切學問,都包括在內;形而上的,在中國人叫作“道”
,在儒家思想叫“天”
,“天道”也就是“本體論”。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學,就是“知識論”
、“人生的價值論”。
西方哲學大概是這樣分類的。“形而上”這個名稱,來自《易經》,日本人翻譯希臘哲學時,借用了《易經》上孔子所說的這個名詞——“形而上者謂之道”。
什麼是“形而上”?
就是宇宙來源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先有男或是先有女?
究竟這個宇宙萬有是誰創造的?
宗教家說是一位主宰創造的。 哲學家就問這個主宰是哪裡來的?創造主宰的又是誰?假使創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媽媽,那麼主宰的外婆又是誰?哲學家是一路追到底的。 討論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體論”。
“形而下”是講宇宙萬有形成以後的各種現象和各種知識。 西方“本體論”的探討,最早發源於希臘,也已經兩三千年了。 當時大概又分作兩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 這個唯心與中國固有文化所講的唯心,又不相同。 講到哲學,這個基本上的思想來源問題,首先要認識清楚,以免混淆。後來哲學家認為:人為什麼會知道宇宙的來源?是靠知識來的,靠思想來的,那麼,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
66
學 而 第 一35
先要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