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容易流通。同樣道理,好的東西深藏不露,儲存起來。子貢就是這樣一個被存起來,保護起來的人物。 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後來孔子自己父母之國——魯國——有難,孔子想要自己出馬解決,同學們勸孔子,您老人家不要去,讓我們出去替國家辦外交。 孔子說,自己國家的事,不能不管了,還是要去。 後來子貢來了說,老師!我去。 孔子立刻答應由子貢去。 子貢是政治、經濟、外交、工商,樣樣皆通的大通才。 國際上走一趟,遊說諸侯,就把魯國穩定下來了。 我們知道吳越之戰等等大戰爭,最後的決戰,是子貢挑起來的。子貢為什麼要把戰爭挑起來?因為齊國要打魯國,他就吳齊之戰開始,一路挑下來,把越、晉也挑動了,這麼一來,於是魯國就泰然無事。 他才具之高,本事之大,於此可見。 但是後面還會講到子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後來他官不想當,什麼都不想做,專門去做生意,而且做生意總髮財,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靠他照應的。 子貢這個人就是豪邁慷慨,什麼都不能拘束他,但是他絕不驕傲。 所以孔子說他形成了高、貴、清的風格。 對低下的事情不屑去做,就成了這“瑚璉”的典型了。
236
公冶長第五32
深深海底行
下面再說一個孔子的學生冉雍,號仲弓,比孔子少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但是孔子認為這個學生有帝王之才。 顏回固然是道德學問都好,可以傳道,但並不一定能成帝王之才,或者做驚人的事業。 這裡提到冉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或,是不定詞。 不知道誰看到孔子對冉雍太好,有點不服氣,就對孔子說,你經常說冉雍非常好,他人是蠻好,仁慈、愛人、寬宏、厚道,優點不少,就是有一點,說起話來不大動聽,態度上也不隨和。 ——“不佞”
,這個佞字的意義,以現代話來解釋,就是既會吹牛又會拍馬。 不佞就是口才不好,態度也不很隨和的樣子。 孔子聽了這個人的話後,對他說:“焉用佞?”——一個人為什麼要耍嘴皮子呢?
“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說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會講話的人,常犯一個毛病,喜歡用嘴巴得罪別人或刻薄別人。 說話刻薄別人的人,常常被別人討厭,有時言語給人的傷害,比殺人一刀還痛苦。 所以“御人以口給”
,用嘴巴和人家對抗的人,常被人討厭。於是他進一步說:“不知其仁,焉用佞?”
假如一個人沒有做到仁的修養,光是利嘴有什麼用麼?這一節首先講明人格修養的標準;其次說明了孔子再三
237
422論 語 別 裁
強調以冉雍榜樣的道理。
立己易 立人難
子使漆雕開仕。 對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說。
漆雕開是孔子學生中專門研究歷史的,從《史記》上知道,他曾隨孔子學習《尚書》。《尚書》就是現在說的《書經》,是孔子所整理中國上古的歷史資料。他年紀比較大一點,只少孔子十一歲。 漆雕是姓,名開,字子若。這裡提到,孔子有一天對漆雕開說,你的學養已經可以為社會服務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開說,老師,謝了!
對這件事,我沒有自信。 這句話蘊含的修養很高,他是說你讓我出去做事,我真能夠替國家,為社會做得了什麼事嗎?我的學問夠嗎?你吩咐我做什麼都可以,但是出來為別人擔當大事這一點,我沒有自信,我不想出去做官。 孔子聽到他這樣的話,高興極了,因為在他的學生中,也有許多是急功好利的。孔子周遊列國。 自己儘管窮,儘管倒楣,但每個諸侯對於他的推薦,還是要買帳的。 同時,孔子的學生在外面了不起的也很多,當軍事統帥的也有,當行政首長的也有,權位很高的也有。 只是每一個諸侯都不敢用他,因為他的學生太多了,在當時那樣少的人口——大約幾百萬人口,他就有三千弟子。 以今日人口比例來說,他該有多少學生?而且學生
238
公冶長第五52
們對他都很忠實,他只要動一下,任何一個諸侯之國都可能會動搖,誰敢用他?但是他的學生一個個出來都吃香,因此有些孔門弟子,很可能也想走他們老師的路線。 由少正卯的聚徒講學,拉走了孔子許多學生的例證,便可推想而知。 但是漆雕開,聽到孔子叫他出來,他反而說對做官這件事沒有自信,由此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