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和一位著名的老經濟學家在等交通車,天快下雨了,我叫計程車邀他一起坐回家。閒談起現在的學校,對教書的人這樣待遇,簡直是商業行為。這位經濟學家說我外行,他說商業行為是主顧至上,學生是主顧,我們也是主顧,學校根本沒有把我們主顧照拂好,才不是商業行為呢!我問他那又是什麼?他說是官僚作風。 這是講到現代的教育制度,完全西化了,的確是商業行為。 以前中國的教育制度,師生之間,如父子兄弟,負一輩子的責任。現在這個責任沒有了,知識成了貨品,與我們原來的教育制
356
述 而 第 七343
度、教育精神不同。 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檢討的。現在再來說束脩這個字。 古代不說學費說束脩,但束脩又是什麼呢?束就是用繩子捆攏來為一束,修同脩,就是臘肉。 古代到老師那裡求教,學生當然要贄敬。 古代的贄從貝,貝即貝殼。 我們的老祖宗漢民族,居住在中原地帶,貝類很少,物以稀為貴,所以用貝當作貨幣流通。 因此在古代凡是與財物有關的字,如寶,如財,都從“貝”。有人說,古代朋友的“朋”字,就是兩串貝殼的形象,就含了“有酒有肉皆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的幽默了。以前的人,拿了貝殼去見長輩,表示敬意,稱為贄敬,這是一種禮貌。 但古人把這一節解釋為:“孔子說,凡是付了束脩的,我沒有不教。”這種說法,我始終懷疑,我認為“自行束脩以上”這句話的重點要放在“自行”兩個字上。 如果真的是向孔子繳一捆臘肉,何必說自行,不說自行,就說自繳也可以。 我想古人的解釋有點問題,也許是我把孔子說得比較好一點。我的朋友和我說笑話,說我把孔子說得那麼美,孔子不會想夢見周公,有一天我如夢見孔子,他一定會向我道謝。 這真是笑話。依我的看法,問題在自行兩個字,自行束脩是自行檢點的意思,如果說束脩是臘肉,孔子三千弟子,哪裡吃得了這許多臘肉,放也沒有這樣大的地方來放,還有孔子的學生中如顏回,連一個好一點的便當都沒有,哪裡來的臘肉送給老師?而孔子不但教他,並且以他為最得意的學生。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的思想是說,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檢束自己而又肯上進向學的人,我從來沒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 這是
357
43論 語 別 裁
我和古人看法所不同的地方,所謂自行束脩,就是自行檢點約束的意思。
刺激和誘導的教育法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這裡是說教育方法的原則。所謂“憤”
,就是激憤的心情。對於不知道的事,非知道不可,也是激憤心理的一種。 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 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亭林的兄弟,顧亭林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願任教。 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就這樣開始教了,年羹堯最初想將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著,卻什麼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強的輕功,一躍出了圍牆,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
358
述 而 第 七543
老先生有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養氣的,年羹堯聽了要求學吹,於是利用吹笛來使他養氣,這才開始慢慢教他。 後來老先生因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離開,臨走時說,很可惜,這孩子的氣質還沒有完全變過來。 雖然如此,年羹堯已經夠得上是文武雙全了,所以後來成了平藏的名將。 而他以後對自己孩子的老師,非常尊敬,同時選擇老師也很嚴格,有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就是他寫了貼在家裡的。 這個故事,可說明孔子所說教學的原則,必先刺激他的思想,使他發憤,非要有堅強的求知心,才能啟發出他本有的智慧來。第二就是引起他的懷疑,“悱”
就是內心有懷疑、不同意。譬如說古人這樣講,就告訴他這值得考慮。 孔子所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