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頁)
”,放棄自己的組織,以大吃小。
此時的王明,已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左”傾轉到抗戰時期的右傾,只講團結,放棄鬥爭,並一味向蔣介石討好,在黨內外造成不良後果。王明的錯誤主張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周恩來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予以了抵制,並同蔣介石“溶共”主張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由於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共代表團中周恩來等人的抵制,蔣介石的陰謀未能得逞。蔣介石在同王明打交道中,發現王明沒有多大本事,對王的一味討好,也不太領情,毛澤東後來講到此事說:王明胭脂口紅送過去,蔣介石一個巴掌打回來。
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日漸成熟,蔣介石的“溶共”也只是說說而已,共產黨並沒有照辦。周恩來後來在中共七大上作《論統一戰線》的報告,談到這一歷史時說:“他們那時叫‘溶共政策’,好像要拿水把我們化了。國民黨是水做的林黛玉,但是我們沒有做賈寶玉,化不了。”
治篇第129節 水溶不了“鋼”(2)
蔣介石在武漢抗戰時期“溶共”陰謀未能實現,他並沒有放棄,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在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上,對“溶共”政策作了系統的闡述。他在會上作了《喚醒黨魂,發揚黨德,鞏固黨基》的報告和《整頓黨務之要點》的講話,在報告和講話中說:“對中共是要鬥爭的,不好怕它。”“我們對中共不好像十五、十六年那樣,而應採取不打它,但也不遷就他,現在對它要嚴正———管束———教訓———保育———現在要溶共———不是容共。它如能取消共產主義我們就容納它。”會議透過的《整理黨務》的決議和《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等檔案,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為執行此方針,專門設定了“防共委員會”。
此後,在國民黨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配合軍事上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在政治上發動了強大的思想攻勢,蔣介石網羅一批政客、反動文人,連篇累牘地發表反對共產主義、反對共產黨的文章。反動文人葉青以研究三民主義為名,寫了不少文章攻擊共產黨,他極力貶低共產主義不能同時解決民族、民權、民生三個問題。因此,他做出結論:“共產主義不合於中國的歷史道路,失掉存在底根據”,共產主義“包含於三民主義之中,用不著共產主義了”,“請共產主義離開中國吧。”國社黨首領張君勱在蔣介石的授意下,於1938年12月,發表了《致毛澤東先生一封公開信》,信中以“軍隊應屬於國家”為由,要求共產黨將八路軍“完全託之蔣先生手中”;又以所謂“國家統一”為名,指責邊區政府為“封建割據”,要求取消邊區,還以共產黨既信奉三民主義為藉口,提出要共產黨“置馬克思主義暫擱一邊”。張君勱公開信的實質也是要取消共產黨。
蔣介石發動強大的政治攻勢,一時間引起中共內部和統一戰線內部在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關係問題的思想混亂。針對這種情況,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王稼祥等人紛紛發表文章,對蔣介石的御用文人的謬論予以批駁。毛澤東於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先後撰寫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並對中國革命性質、中國革命的發展階段、新民主主義綱領、新民主主義與三民主義的聯絡與區別、新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思想的關係作了精闢闡述,對人們所疑慮的問題進行了科學的回答,系統地提出新民主主義理論。蔣介石發動的“溶共”政治攻勢,再次破產。
評析:
在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後,蔣介石提出“溶共”的方針,企圖借合作之機,瓦解共產黨的組織,達到消滅共產黨的目的。他的這一陰謀未能得逞,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抗日戰爭需要調動一切力量,聯合起來一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是中國人民抗日的中間力量。蔣介石大敵當前,企圖透過“溶化”的手段,削弱乃至於消滅共產黨,違背了損害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不得人心。
第二,中國共產黨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黨。遵義會議的召開是開始成熟的標誌,此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統一戰線的方針、原則與政策。尤其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系統提出,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成熟了,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前提。有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理論的指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