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3/4 頁)
夠純熟而恰當地處理中國革命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尤其是能夠遊刃有餘地處理國共合作中的兩黨關係。既有原則的堅定性,又有策略的靈活性,又聯合又鬥爭,蔣介石“溶共”企圖始終都不能得逞,蔣介石的權術已完全失效;同時,又把蔣介石拉住,不給他任何分裂國共合作、離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口實。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雖然由於蔣介石頑固地堅持“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國共兩黨發生摩擦不斷,但國共合作抗戰的局面沒有被打破,這使中國人民贏得抗戰勝利有了最根本的保障。
治篇第130節 言和聲中藏殺機(1)
瞞天過海,言和聲中藏殺機
瞞天過海,是指用至陰的方法,達到至陽的目的。此術兵家常用,自孫臏為了逃脫龐涓的殘害,施此計起,軍事謀略屢試不爽,唐朝大將薛仁貴擔心御駕親征的唐太宗因大海阻隔而放棄東征,便瞞著他指揮大軍渡海徵遼,因皇帝被稱做“天子”,所以叫做瞞天過海,成為歷史典故。此計策屬於中性,懷著不同的目的,產生的後果截然不同。
蔣介石在國共合作後,在處理兩黨關係時,經常使用類似此計的權術,用各種表達形式表現想“和”,實際暗藏殺機,以達到削弱乃至消滅共產黨力量的目的。
事例:
蔣介石施用瞞天過海的計謀的表象種種,僅列幾例。
例一:蔣介石保證“以後再亦無剿共的軍事”,接踵而來的卻是又一次反共高潮的準備。
1941年1月,蔣介石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其所屬部隊九千多人,本著團結抗日,執行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的北上命令,從皖南雲嶺等地出發北移,6日,行至茂林時,突然遭到蔣介石密令埋伏的國民黨軍隊八萬多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被迫還擊,終因寡不敵眾,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事變發生後,國民黨封鎖訊息,掩蓋事實真相。1月17日,蔣介石公然宣佈新四軍為“叛軍”,取消新四軍番號。
共產黨對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的陰謀和暴行無比憤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重建新四軍的命令。同時公佈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破壞抗戰的陰謀,並提出解決皖南事變的十二條辦法。在重慶,周恩來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重抗議,並在《新華日報》上題詞曰:“為江南死難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用千古絕唱表示對蔣介石暴行的控訴,對死難者的哀悼。各階層的人士和海外僑胞對中共表示同情,對蔣介石的背信棄義、殘害抗日將士的暴行紛紛表示譴責。
在國際上,蘇、美、英等國對蔣介石的反共事件紛紛表示反對或不滿。美國總統代表居里在訪華時,會見了周恩來,表明對此事件的態度,並在會見蔣介石時,向他正式宣告,在國共糾紛未解決前,美國無法大量援華,並批評國民黨的對內政策。
僅僅半個月,不可一世的蔣介石頓時陷入空前孤立和被動的窘境。此時,正值參政會召開在即,中共的參政員是否出席會議,對於蔣介石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美國總統代表表示,要觀光國民參政會開幕,中共參政員出席必不可少。在各方面壓力下,蔣介石力拉共產黨出席參政會。中共方面以提出懲辦禍首、釋放葉挺軍長、交還皖南新四軍全部槍支等十二條,作為中共部分參政員出席會議的基本條件。
由於中共態度堅決,蔣介石於3月6日被迫在參政會上表示:保證“今後再亦無剿共的軍事”。與此同時,對中共及其新四軍進行了誹謗與攻擊,由於蔣介石的暴行很不得人心,極少人附和其反共陳詞,參政會草草收場,第二次反共高潮退潮。
為了減緩國內外的壓力,蔣介石做出友善的姿態。1942年8月,在重慶約見周恩來,說他將去西安,擬在那裡約毛澤東會晤,並連說了兩次,還要周恩來電告延安。周恩來分析蔣介石的態度,認為他目前尚沒有解決國共問題的誠意,建議改派林彪去會見蔣介石,探明情況,然後再決定毛澤東是否去。
12月,蔣介石在接見林彪時說:“中共是愛國的,是國家的人才。”他還表示,希望看到國共問題整個地迅速解決,不要零零碎碎,拖拖拉拉。表面看來,國共關係似乎有所好轉,但事實上他仍無誠意解決任何具體問題,仍然採取“拖”的方針,並且正在醞釀發動新的反共高潮。
1943年7月,奉蔣介石的指令,胡宗南秘密調兵準備進攻延安。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得知這一重大軍事動向的情報後,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