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曾聯合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蔡斯進行抵制。這樣,就給了蔣介石的口實。
在查辦吳國楨之後的三個月,下令免去了孫立人“陸軍總司令”的職務,而改任為“總統府參軍長”,這是一個虛職。接著,蔣氏父子編織罪名,把孫立人置於死地。
1955年8月,蔣介石以“孫立人兵變”的罪名立案,將孫立人拘禁起來,孫大喊冤枉。當然這也不是空穴來風,臺灣特務機關抓到一名叫郭廷亮的“匪諜”,郭是孫立人部隊的少校營長。經過調查,孫立人與郭案並沒有直接責任。孫案調查委員會主張對孫立人不予以處刑。最後,蔣介石以“准予自新,毋庸另行議處,由國防部隨時考察,以觀後效”為託辭,將孫長期軟禁起來。
4、內親也要嚴加防範。
宋美齡能力特強,在國民黨內外,甚至海內外都有很高的聲望。但在蔣在世時,小蔣與這個小媽的關係不太融洽。蔣介石對宋美齡有嚴格的限制,除外交活動外,不讓她直接插手政事。況且,他們倆在結婚時,宋美齡自己提出的條件中,也包括對自己的政治約束。因此,長期以來,宋美齡在國民黨內、政府內沒有擔任實職。
次子蔣緯國,雖然對他的身世外界有種種傳聞,但即使那些傳聞都是假的,那蔣緯國出身偏房,蔣介石必然會抬嫡抑庶。蔣雖對小兒子寄予願望,但是一直是要他在軍界發展,基本上也不讓他涉足政界。在嫡庶之爭中,蔣介石是支援蔣經國的。蔣緯國曾在德國軍校留學,到美國進修,滿腦子是西方治軍的理念。與其兄的“政治工作領先”的理念格格不入,對蔣經國在部隊的一套做法表示不滿。儘管蔣緯國很有軍事才華,蔣介石把他掌握的軍權拿掉,讓他辦軍校,不直接掌握軍權。
1962年,島內發生“湖口兵變”,主謀者是蔣緯國過去的親信趙志華。雖然蔣介石沒有處理蔣緯國,但以後,就更不會重用了,蔣緯國自1961年升為中將後,歷時14年,蔣介石沒有給他晉級。對內親的抑制是成功的,在蔣介石病死後,沒有出現屍骨未寒“內宮”火併的悲劇。
評析:
自蔣介石把向蔣經國讓渡權力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替蔣經國消除了一個又一個障礙,他清理障礙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態度堅決,毫不留情。用他自己的話說,為了完成“改造”黨的任務,他將毫不留情。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不管幫他打天下、守天下的元勳,還是有才華的中生代的干將,只要他覺得是蔣氏父子權力交換的障礙時,非把這塊絆腳石除掉不可,不講情面。
第二,區別對待,減少阻力。在排除蔣經國接班的障礙方面,用見人打發來形容蔣介石的權術比較恰當,老臣迫其退位,給予名譽予以安撫,有潛在威脅的,排除,即使在“二陳”兄弟之間,也是區別對待,給予不同的打發;對於年富力強者,以各種罪名予以剪除。
第三,心狠手辣,絕不手軟。製造吳國楨案、孫立人案,把他們置於死地。
第四,對內親也作了嚴格的防範,對自己的愛妻宋美齡有嚴格的約束;對小兒子也嚴加防範,所謂“湖口兵變”後,不重用蔣緯國。他對內親的抑制是成功的。
蔣介石施用鐵的手腕,幫助蔣經國清除一個又一個的障礙,冷麵無情,沒有什麼仁義道德可言,但得到實惠,保證了蔣氏父子權力的平穩交接。
術篇第109節 子承父位水到渠成(1)
精心安排經國接班,子承父位水到渠成
在蔣介石的精心安排下,蔣氏父子權力交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有序的、漸進的過程。
事例:
1、選擇輔佐“賢相”,為“太子”繼位保駕護航。
這是也是一個近似於接力賽的過程,陳誠和嚴家淦先後對蔣經國接班,進行了輔佐。
陳誠是蔣介石最為器重和信任的親信。可以說,在輔佐蔣經國繼位方面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陳誠與小蔣搭配,輔佐蔣經國從政,實際上從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就已經著手做。
1947年秋,蔣介石派陳誠前往東北指揮國民黨嫡系部隊與人民解放軍作戰,一敗塗地。在國民黨內引起公憤,在蔣介石的庇護下,受到撤銷參謀總長的處分後,1948年10月,被任命為臺灣省主席,頂替前任陳儀。陳誠的這一任命,看起來是降職使用,其實,蔣介石是委以重任,把經營臺灣,為今後利用這一戰略基地作準備的重任交給了他。同時,還任命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的負責人,從這時起,陳誠已開始擔負起輔佐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