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頁)
陳立夫越來越感到事情不妙,他說:“我是認為,大陸失敗,黨、政、軍三方面都應出面承擔責任。黨的方面,當然由我和果夫承擔。我倆就適宜參加黨的改造了。”他打算以大包大攬地承認錯誤,換取蔣介石的原諒。其實,蔣介石早有安排了,他指定的中央改造委員會中已把陳立夫排除在外,而陳果夫也只是在安慰性的中央評議會中掛了一個名。
蔣介石這樣安排非常巧妙,也是一個毒招。因為,此時的陳果夫已病入膏肓,活不了多久,所以給他一個虛職。而陳立夫能幹事,卻什麼職務也不給他安排。陳立夫十分清楚蔣的用意,順著蔣的心思提出去美國。臨走前,蔣介石親自送了他5萬美金,起身就走了,在一旁的宋美齡送了一本《聖經》給陳立夫,說:“你過去擔負這麼大的責任,現在一下子冷落下來,會感到很難適應。這裡有一本《聖經》,你帶到美國念念,你會在心靈上得到不少安慰。”陳立夫聽了這話啼笑皆非,瞟了蔣介石的肖像一眼說:“夫人,那個活著的上帝都不信任我,我還想得到上帝的信任嗎?”同年8月,陳立夫離開臺灣到美國定居,在新澤西州以養雞為業,陳果夫第二年死了,赫赫有名的“二陳”就這樣銷聲匿跡。
“二陳”問題解決,其他的人就不在話下了。山西王閻錫山在大陸期間接替孫科擔任“行政院長”一職,蔣介石在復職後的第五天,就免去了這一職務,他沒有反抗的能力了,到一個清閒的地方隱居,埋頭著述,想以文字傳天下。白崇禧被委以“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的職務,後來為了用白崇禧對付李宗仁,送給白一箇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即使這樣,白崇禧感激不盡,成為批判李宗仁的先鋒。權傾一時的何應欽,到臺灣後,自稱要“閉門思過”,蔣介石過意不去,給了他一頂“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的帽子,何應欽既不“顧”也不“問”,關起門來“著書立說”。蔣介石對其他嫡系親信,也一個個地打發了。
2.採取鐵的手腕,清理門戶。
一個又一個的“老臣”被解決,對於那些不服蔣經國的人,毫不留情地予以清理。於是製造了轟動中外的吳國楨事件。
吳國楨早年留美學成後回國,受到蔣蔣介石的器重,在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擔任要職,先後擔任過漢口、重慶、上海市長。小蔣在上海實行“財政經濟緊急措施”,時任上海市長的吳國楨頗有微詞。退臺後,蔣介石安排他擔任臺灣主席。他對蔣經國的特務政治提出了非議,並向蔣介石進言:“如鈞座厚愛經國兄,則不應使其主持特務。蓋無論其是否仗勢越權,必將成為人民仇恨的焦點。”蔣氏父子十分惱火,企圖製造車禍,置吳國楨於死地。
吳國楨長期與蔣氏打交道,當然也知道蔣的陰險狠毒。他想以辭職赴美擺脫危險境地。可是,蔣介石不讓其離臺,實際上將他軟禁起來,後來由於美國人的干涉,蔣介石不得不放行,但將其父親和兒子扣下做人質。
吳離臺後,在臺灣島內掀起陣陣指責吳的浪潮,說吳苟取鉅額外匯,要其從速歸臺。吳向臺灣當局提出闢謠的要求,被置之不理。於是,他轉守為攻,在美國發表抨擊蔣氏父子的“政見”,在海外引起反響,蔣介石更是憤怒。蔣氏父子操縱的輿論與吳大打“口水戰”,搞得蔣氏父子十分難堪。國民黨中央透過決議開除吳國楨黨籍。蔣介石釋出“總統命令”,稱吳“背叛國家汙衊政府,妄圖分化國軍,離間人民與政府及僑胞與祖國之關係,居心叵測,罪跡顯著”。後來還要求美國“引渡”吳回臺受審,這一要求被美國方面拒絕。
術篇第108節 為權力讓渡開道(2)
3.編織罪名,剪除“功高震主”者。
吳國楨事件尚未了結,蔣氏父子又製造了“孫立人案”。
孫立人早年曾留學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度大學,後轉入西點軍校,回國後,在黨務黨校任軍訓隊長,1940年任師長,隨後率部參加遠征軍赴緬甸作戰。曾在仁安羌解救被圍英軍,反攻緬北時又立戰功,被譽為“東方的隆美爾”,獲英國皇家勳章。在蔣介石與史迪威的爭鬥中,他堅決支援蔣。因此,雖然非黃埔嫡系,仍深得老蔣的信任。抗戰勝利後,特別是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孫被任重要的軍事職務。退臺後,老蔣任命孫為“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司令”。
在臺灣,軍權在握的孫立人自恃有功,又是“美軍的寵兒”,“委員長的愛將”,除了蔣介石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小蔣也不例外。蔣經國在部隊中建立“政工制度”時,加強特務統治,以控制軍隊,孫立人對這種做法極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