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勒的一所名叫託瑪卡的軍校學習。託瑪卡軍校是正規的軍事學府,學員構成與“中大”有很大的區別,學習內容及教學方式也不相同。課程偏重於軍事技術,是一所為紅軍訓練軍事指揮官的學校。除軍事課程外,政治課程佔相當的比例。紅軍政治工作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黨的政治工作,“黨的工作物件是黨員群眾”,另一部分是“軍事政治工作”,軍事政治工作是非黨員群眾。這兩部分工作不是決然分開的,而是緊密聯絡,為黨的政治路線所統帥,在軍隊的黨組織統一領導之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蘇聯紅軍強調黨的領導,這種領導有組織系統作保障。
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共產黨在軍隊中就是唯一的領導者。在每軍、師、旅、團中皆有共產黨代表,他的權力與軍官相同。軍部命令如不經過黨代表簽名不能有效,連部中有政治指導員制度,他的任務完全與黨代表相同。”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出當年政治工作在蘇聯紅軍中的重要地位。軍校主要教授戰略戰術、軍事技術方面的內容的同時,政治課程佔相當的分量。從日記中也可以看出,他學習得相當認真,且頗有心得。
對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他也很有興趣。在這個軍校學習時間雖然不長,但成績優秀。他重點研究游擊戰術,撰寫的研究報告出色,受到蘇聯方面的重視,吸收他為俄共預備黨員,留校當翻譯。1928年6月,他被調任列寧大學中國學生的助理指導。其主要工作是帶領“列寧大學”中國留學生在蘇聯境內參觀考察,這是一種學習的重要形式。
後來,他被分配到一個電氣廠當學徒,體驗蘇聯工人的生活。接著,被下放到一個集體農莊,在那裡當農民,儘管這種安排具有懲罰性,起初農民們對他不太友好,但他透過自己的出色工作贏得他們的信任,“當選了農村蘇維埃的主席”。在他離別時,當地農民熱烈歡送,“他們手中有的拿著蘋果,有的拿著雞鴨”那是蘇聯樸實的農民對一箇中國小夥子表達的真摯感情。
1933年春天,他到一個金礦工作半年後,又回到自己曾經當過搬運工的火車站,在這個車站附近的烏拉爾重機械廠工作,從勤雜工,做背鐵條、修馬路、抬機器之類的活,到當上技工,從提升為技師到晉升為副廠長。一個外國的年輕革命者,在很短時間裡,能由最底層躍升到領導層,這說明他乾得很不錯。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據說,他與後來成為他的終身伴侶的俄羅斯姑娘相識相愛,就起始於見義勇為,用真實的感情演了一出“英雄救美女”的人間喜劇。正是在這個工廠,芬娜(後來改名為蔣方良)與他結為異國情侶,並肩戰鬥,生兒育女。
術篇第101節 天下沒有不變的信仰(2)
他從工廠到農村,又從農村到工廠,有委曲,有傷感,但沒有動搖他執著地追求的“信仰”。他是懷著“為了追求真理,為了爭氣做人”,而到基層去接受考驗,經受鍛鍊的。然而,有一件事情卻使他產生更強烈的歸鄉情。
對於他所具有的蔣介石這樣的政治背景,即使他宣佈與其父斷絕父子關係,也無法改變別人的偏見,無論哪個營壘的人們,特別是領導者們會不會真的這樣認為,國內有種種猜測。王明在召蔣經國回來談話時,對他說:“中國方面,謠言四布,說你已被捕,你應該寫封信給你母親,說你在工作,完全自由。”
此時的蔣經國非彼時的他了,他不情願這樣做,與王明爭辯,最後還是不得不屈服壓力,給母親寫了一封信,這封信與前一個宣告的言詞要和緩些,然而,它深刻得多,他用事實對蔣介石的暴戾和人性泯滅的控訴,使得蔣介石十分難堪;他“重申他對共產主義的信念,昨天的我,是一個軍閥的兒子,今天的我是一個共產黨員,覺得奇怪嗎?我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過,對革命理論的研究,愈來愈有認識”的表白,更可能使蔣介石對自己的兒子感到絕望。這封信無疑是一個重型炸彈。1936年1月,蘇聯最權威的報紙《真理報》全文發表了這封信,4月,《紐約時報》摘要刊登。
然而,這封信卻成為他人生中的又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他不僅決意要離開被當作第二故鄉甚至是具有政治意義的第一故鄉,而且也朝他無情鞭笞過的父親走近,向他所追求的“信仰”的逆方向走去。
蔣介石的“洗腦術”還是馴化了他。上面用比較多的筆墨,說明蔣經國在蘇聯成長的過程,說明他對“共產主義信仰”追求的執著,是想說明讓這樣的人改變自己的信仰並非易事。可是,回國後不久,卻成為一個反對共產主義的堅定分子。江南先生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