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疑問。
問:什麼是放生?
答:放生,顧名思義,就是從屠刀下、牢籠中把動物解救出來,讓它們活下去,還它們以自由。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你都可以放生。對一位大乘佛教徒來說,因為他關注的不僅是幫助其他生命遠離眼前的危險,他還希望眾生能夠從根本上擺脫死亡和痛苦,所以他不滿足於單純地把魚蝦放遊江海、讓飛鳥迴歸山林。他要充分利用放生的寶貴機會,透過佛教的放生儀軌,使被放的生命與佛法結上緣,在它們的相續中播下未來解脫的種子,這樣,這些生命便能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
問:放生的意義是什麼?
答:從被放生者的角度說,它暫時遠離了死亡的恐懼和痛苦,如果是按照佛教儀軌放生,則能聽聞到佛菩薩的名號、心咒、佛陀的教法,接觸到甘露水甚至系解脫,並由此因緣在未來究竟解脫一切痛苦。
從放生者的角度說,我們透過如理如法的放生培養菩提心,迅速積累福德和智慧資糧。《大智度論》雲:“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積極放生也是在創造善知識長久住世的殊勝緣起。
問:小乘與大乘在放生方面是否有區別?
答:阿底峽尊者說過,大小乘以發心別。小乘修行人深深體會到輪迴的痛苦,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從這種痛苦中擺脫出去,永斷生死,入於涅槃,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這個目的展開。小乘修行人不是沒有慈悲心,不是不關心其他生命的疾苦,只是他的慈悲心還沒有深廣到為了眾生離苦得樂而不顧自己是否解脫的程度。大乘修行人雖然也深刻體會到輪迴的痛苦,也對這輪迴中的一切毫無眷戀,但是他希望一切眾生究竟成佛,而不是自己獨自解脫。大小乘在發心上的這種差別也反映在放生中。
問:同樣的錢,我們怎麼樣更合理地用於放生?
答:不存在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只要是發心清淨、盡己所能去放生就好。不要抱著功利的心態去上供下施,比如花兩千塊錢放生一頭犛牛好呢,還是花同樣多的錢放生一百條魚好呢?是放這種魚好呢還是放那種魚好?這個真的很難說,關鍵看發心,要把幫助眾生解脫痛苦放在第一位。其實你在這樣比較權衡的時候,你關心的已經不純粹是犛牛或魚的福祉,你還很在意放生活動是否能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你的目的,比如,完成承諾的放生數量或者獲得更大的功德。放生時一味追求數量,棄大舍貴、擇小選賤是不可取的。慈悲心、菩提心的首要層面是平等,如果只放個頭小、價格便宜的動物而故意避開那些大的、貴的,或者只挑好存活、生命力強的動物,就不平等了,很難圓滿四無量心、菩提心的修持。
總之,放生時最好不要帶著揀擇的心事先想好要買何品種,應當遇見什麼,就買什麼放生。
問:眾生如恆河沙一樣多,我們放生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能有多大意義呢?
答:首先,哪怕只能幫助一個生命減少痛苦,我們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都有意義。解救有情的生命需要具備因緣。佛陀雖然圓滿具足十力四無畏,也只能度化有因緣的眾生,就像陽光雖遍照世界而盲者卻看不見一樣。放生也是這樣,即使你富如帝釋天,也不可能買下所有的生命來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重要的是我們有這個發心,然後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眾生。
問:集體共修放生的意義?
答:集體共修放生的功德不是由所有參加的人平分,而是每人都能得到全體的功德,這在經書裡是有記載的,比如大家共同放生一億條生命,凡是參加共修的人都能得到放生一億條生命的這份功德。這種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議,若再加上如理如法地發心和迴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一定能夠讓我們迅速清淨業障、積累廣大資糧。
問:放生時因條件所限,能否請別人替我放生?
答:如果發心清淨,真心隨喜,出錢請別人代為放生與自己親自放生,功德應該是一樣的,這麼做也是如法的。不過,條件允許的話,最好還是儘量親自放生,身語意三門圓滿之善業具有極大的利益,所以不可輕視。
問:我們放生購買動物時,與商販打交道應該注意什麼?
答:儘量不要提前向商販明確表示或暗示將要買生放生,這樣他們就無法通知親朋好友帶上捕撈工具事先趕往放生地點,等待放生活動結束後捕殺動物。
問:母魚肚子裡的魚子有沒有生命?
答:生命的誕生需要有神識的加入。母魚肚子裡的魚子,有些是有生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