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頁)
軍仍然不願保證派遣一支艦隊前往新加坡,儘管它是為馬來亞、荷屬東印度和澳大利亞的海上通道建立一條防線的關鍵所在。華盛頓還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計劃在太平洋聯合作戰的現實將使美國不得不去保衛歐洲的帝國屬地。
美國的軍事計劃人員就如何最有效地避免太平洋戰爭進行辯論的時候,歐洲的外交官們正在商討如何抵制希特勒對波蘭的急切要求。羅斯福得知德國到了九月就“無須再作準備”而能發動進攻,就竭力懇求莫斯科,要蘇聯人不要站在納粹一邊。斯大林東面面臨日本的挑戰,西面擔心德國的入侵,他早在極力尋求結成防禦聯盟;他的特使已同時前往倫敦、巴黎和柏林。
雖然希特勒極力反共,但他需要提防俄國,確保德國的東翼的安全,以掩護德軍意圖入侵波蘭的閃電戰。他原指望日本會起這個作用,與德國簽訂一個牽制莫斯科的軍事盟約。帝國陸軍要想北擊俄國,但無論海軍還是文職大臣都不願意為歐洲人捲入一場戰爭。儘管德國向日本長期獻殷勤,東京還是在一九三九年夏初拒絕同軸心國聯姻。希特勒指責日本“冷漠而不可靠”,轉而派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去追求斯大林。
當德蘇可能簽訂協定的訊息透露出來後,在東京引起了很大恐慌。在日本看來,這樣一個協定勢必打亂反共產國際條約,這個條約的目的在於阻止集結在西伯利亞邊境的俄國軍隊發動進攻。面對這樣的威脅,關東軍將領們決定破壞談判。自五月下旬以來,日軍在沿哈拉哈河與“滿洲國”交界的邊境地區製造了一系列“事件”以刺探蘇聯的防禦。日軍入侵當風的蒙古草原使斯大林吃驚,他派出格奧爾吉·朱可夫中將。這位提倡坦克成的紅軍主要將領得到保證,他可以擁有保護外蒙古免被日本的亞洲新秩序併吞所需要的全部坦克和飛機。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九日,帝國陸軍的三個敢死師大舉進攻諾門坎。前一年日軍吃過敗仗,瘋狂的復仇心理驅使他們向俄軍前線猛撲過去,朱可夫則堅守縱深防線,等待後備坦克和飛機透過橫貫西怕利亞的大鐵路運到前線。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九日,裡賓特洛甫和斯大林簽訂了蘇德條約。希特勒向他的將領們佈置了進攻波蘭的計劃。他罵英國人和法國人是“小爬蟲”,日本人是“表面光潔的猴子”:天皇“和以前的沙皇是一丘之貉”。就在同一天,朱可夫在諾門坎發起反攻。紅軍集中噴火器、坦克和大量的飛機對日本佔領的哈拉哈河沿岸長二十英里、寬四十英里的地帶發起毀滅性的進攻,這次進攻是即將在波蘭進行的閃電戰的先兆。
由於缺乏重型坦克和空中支援,日軍遭到嚴懲,十天內死廣兩萬人,後來被迫撤回“滿洲國”,再次乞求停火。俄軍的勝利使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丟了面子。它終於扼殺了他們的“北擊”戰略。慘敗的衝擊波沖垮了平沼內閣,這個內閣已經看到它的外交政策因希特勒和斯大林簽約而破產了。平沼首相正式向天皇提出辭職,並中述了“歐洲最近複雜而難以捉摸的局勢”。據格魯大使報告,阿部信行將軍八月底組成的新內閣提供了東京和華盛頓改善關係的機會。野村吉三郎外相下令開始談判以簽訂新的商業條約,但陸軍和海軍都贊成《外交政策綱要》中制定的目標,即向英國施加壓力使之對日本作出讓步,不再允許使用緬滇公路向中國國民黨人提供援助,用這種方法在英美之間塞進一個楔子,“英國在中國有巨大的利益,但不能保護它們,”綱要指出。“美國在那裡的利益微乎其微,但擁有最大的力量來遏制日本。”國務院強硬派的懷疑態度,帝國海軍又呼籲日本向南擴張,以及在歐洲發生的一系列極端事件,使日本與美國和解的希望落空了。
希特勒動的戰爭
德國軍隊於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侵入波蘭。希特勒不顧英國和法國的最後通牒,全面戰爭在四十八小時內在大西洋爆發。九月三日,星期日夜間,載滿難民的“阿特尼亞號”客輪正開過大西洋時被一艘潛艇擊沉。由於有二十二個美國人喪生,令人想起當年“路西塔尼亞號”的慘狀。但是羅斯福發表廣播講話時再次保證,美國海軍將部署在大西洋以“使我們的家園免遭戰爭”。
不過總統提醒那些孤立主義者“即使保持中立也不能不聞不問,喪失良心”,這暗示他已經要採取實際步驟,確保在民主國家現在面臨的與法西斯專政的生死搏鬥中,美國不當旁觀者。英同和法國正在指望修改中立法,以便能得到數百萬美元的美國武器訂貨——作為交戰國,它們目前自然不能得到這些武器。羅斯福走得更遠,暗中向皇家海軍提供援助。英王喬治六世在七月訪問華盛頓時,總統就已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