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頁)
十國。
卷六上:第九笈(佚)。
卷六下:水陸路程第十笈:迂直賦、水陸路程(分十六省)。
卷七:司馬吳孫第十一笈:司馬吳孫總論、司馬法五篇、吳子六篇、孫子十三篇。
卷八:黃尉李姜第十二笈:黃尉李姜總論、黃石公三略(全)、尉繚子二十一篇、李子問對三篇、姜太公六韜(刪摘)。
卷九:古今陣法第十三笈:經傳所言兵律之事、古今陣名、律贓臧賦、武侯魚復八陣圖說、武侯棋盤市滿天星圖、武侯彌牟三才陣圖、馬平涼鹿角偏廂陣圖、張曄所變八陣圖、李衛公六花陣圖說、八陣結隊圖、六花結隊法、七軍大衍陣圖、連環法、五疊連環陣說、七軍大衍陣說、水戰七軍說、車戰論、山戰猿猱陣、雜陣圖說。
卷十:軍器第十四笈(佚)。
《戊笈談兵》是清代以儒家思想為指導而編成的一部綜合性兵書。其體例,既有輯評體,如卷七對《武經七書》的評論註釋等,又有獨立的著述,如《著天下形勢總論》、《著天下形勢分論》、《著南北形勢分論》、《著六花結隊法》、《著山戰猿猱陣》等等。其資料來源,主要是經傳和兵書,也有當時最新地理學書籍,如輿圖部分就是〃博借今本,又搜斷簡,印以舊聞,參互考訂〃而成書的,其中地球正背面圖還採錄了西學繪圖方法。其編排秩序,取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意,以天時、地利、人和為綱。其內容,主要由天文占卜、軍事地理、兵書評論、陣法陣圖四部分組成。
下面對這四部分內容作一簡述。
1.天文占卜。這部分內容較多,糟粕也最突擊。其中記載了一些有價值的古代天文曆法知識,如日月執行、風雲變化、雷雨預測、季節推算等。另外,對古代軍事占卜解釋得也比較通俗,對了解和研究軍事史上這一特殊事物可資借鑑。
但是,它把天象變化附會人事,用奇門遁甲、翻禽、數術推算吉凶,是十分荒唐的。值得提出的是,作者輯錄這類封建迷信的內容,不象有些兵書那樣,目的是為了施奇用詐,而他的目的在於宣傳天人感應的思想。如他說:〃人事召於下,則天道感於上;天象變於前,則災戾應於後,呼吸之理也。〃(卷二上)這種思想是需要認真批判的。
2.軍事地理。這部分內容最多,價值也最大,共三卷五笈(佚一笈)。汪紱認為輿地對於軍事是不可缺少的,〃兵家形勢,按圖而考之,亦可得其大概矣。〃〃猶必當熟知。〃(卷五上)所以,他從軍事的角度詳細記述了古今輿圖、疆域形勢、京都要津和南方北方的戰略地位、省府州縣道里遠近、田賦數額、水陸路程等。尤其有價值的是對各地戰略地位的論述。他認為,雍(今陝西中部及甘肅東南等地區)居中原之首,冀(今河北南部及河南等地區)居中原之脊,幽(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為天下之要膂,浙閩(今浙江、福建一帶)為天下之尾。雍冀燕遼是天府,荊揚是戰地,洛兗是衝地,甘肅蒙古是雄地,蜀滇兩粵閩中是守地,青齊東吳是安地,豫章兩浙是散地,這就是全國戰略形勢的大概情況。根據這種分析,他主張居雍則重洛,居冀則重雍,居幽則重遼、濟,居洛則重雍,居汴則重洛、兗,居吳則重荊、襄,居蜀則重雍、荊,居荊則重蜀、洛。他還分析了燕京、長安、洛陽、建康、汴京、成都等大城市的戰略得失,如對燕京的分析:〃燕京為天府雄都,杜雄關而北制朔漠,據最勝而臨中原,是其所長;而土瘠氣寒,是其所短。〃(卷五上)
3.兵書評論。作者按照儒家的標準選錄了《武經七書》,並進行了評論和註釋。他的評論和註釋,不因舊說,有獨立見解。關於評論有四個層次:一是從政治上評,認為〃用兵之法仁義為先,國之本也。節制次之,以治己也。機權為後,順應而已。〃(卷七)按照這一標準,他改變了七書原來的排列順序,認為七書中的前三種,即孫、吳、司馬法是最精粹的,這三種之中《司馬法》以仁為本,最為純正;《吳子》尚近儒家思想;《孫子》善長機變。所以他以《司馬法》為首,《吳子》次之,《孫子》又次之。七書中的其他四書,認為各有所長,但是,《六韜》偽而險,《李子》駁而膚,《尉繚》嚴以刻,《三略》尚矣。〃所以,他又將《三略》排在四書之首,其他依次是《尉繚子》、《李衛公問對》、《六韜》。七書中有五部書他認為裡面有膚淺駁雜的內容,進行了刪削,惟有他推崇的《司馬法》、《三略》全文照錄。二是從軍事上評論。他拋開政治因素,從純軍事角度評論,又認為《孫子》的成就是最高的,〃論機變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